《心灵捕手》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弥补父母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创伤的?

《心灵捕手》虽然是一部心理咨询师都会看的影片,但它对父母教育孩子也有深刻的意义。

在影片中,主人公威尔是一个极具数学天赋的少年,但他因为从小被母亲抛弃,被继父殴打,使他在成长中没有稳定的亲子依附,精神上被遗弃,身体上被虐待,是他无法逃脱的梦魇。被双重虐待长大的孩子,心灵是破碎的,每当有人靠近时,都会令他恐慌。

因此当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想培养威尔时,威尔的内心是抗拒的,不敢接受情感上的馈赠,即使教授给他请了很多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他都会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用锐刺刺向别人。

唯独遇到了肖恩,他一点点的融化了威尔的尖刺,慢慢的帮威尔出走童年的创伤。

为什么肖恩可以走进威尔的心,可以慢慢去治愈他呢?其实他俩的互动像极了我们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过程。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又该如何弥补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创伤呢?

我们可以从威尔与肖恩的几轮沟通对峙中找到原因:

第一轮:威尔知道肖恩小时候受过创伤,故意提起他内心的痛处,并抨击他画的画不好。最让肖恩失控的是威尔取笑他的婚姻,拿他已过世的太太开玩笑。这让肖恩非常愤怒,他揪住威尔的领子想揍他,即使如此,他仍然约了威尔做第二次治疗。在这里可以看出肖恩没有因为自己是咨询师就故意压制自己的情绪,他尊重自己,允许自己有不耐烦的时候。

第二轮:肖恩没有隐藏自己的软弱和痛苦,坦诚地告诉了威尔他失眠了半夜,很痛苦,但是最后想到威尔只是个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于是就睡着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轮的打击和对峙中,威尔试图击倒肖恩,但是肖恩没有被击,他接纳了自己失控的情绪,也包容威尔的举动。

第三轮:在一次咨询中,肖恩想让威尔发表下想法,威尔不说话,肖恩就耐着性子陪着他不说话,把说话的主动权给了威尔,这其实也在划清界限,我可以给你开口的机会,给你提意见,但是你需要自己表达观点。我们家长和孩子们对峙时有没有这种情况?是否有自己的界限感呢?我们可以给孩子提意见,可以给孩子做饭,但孩子听不听,吃不吃,是孩子的事,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界限感,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孩子的事,这样冲突也就会少了很多。

第四轮:肖恩已经快睡着了,威尔终于忍不住先说话了,他主动讲起了笑话和他喜欢的女孩。但不敢再进一步了解,怕破坏了彼此的美好印象,其实这时威尔的防御机制开始瓦解了。于是肖恩讲起他的太太爱放屁的事情,进一步拉近了两人的关系。


在咨询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咨询治疗的进程过长,无法再等待的数学教授要求威尔去工作,并要求肖恩加快治疗的进程,但遭到肖恩的反对。即使教授拿肖恩小时候的事儿攻击了肖恩,肖恩也据力去保护威尔。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的孩子在攻击我们的时候,或者故意表现不好的时候,他是在试探,在触碰你的底线,看你是不是真的接纳了,是不是真的爱我?当孩子不管怎么闹我们都不对孩子产生攻击时,而且,在外界对孩子产生攻击时,我们能够保护孩子,孩子就会相信我们,真正的放下盔甲,放心的向我们袒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还有几轮的对峙,肖恩都完全无条件的抱持和接纳威尔,这让威尔慢慢放下对他的心理防线,跟随肖恩的脚步回到童年,最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个时候肖恩就可以对他的创伤进行疗愈了。

这个影片是对心理咨询的艺术化的过程,尽管从专业的角度看,一些违背咨询设置的问题有待商榷,但毫无疑问,肖恩的尊重、温暖、平等和人性化为威尔营造了一个抱持性的咨询空间,消除了威尔的心灵迷障,安抚了他受伤的脆弱心灵。

父母想成为像肖恩一样的人,完全抱持住孩子情绪,是需要练内功的,需要父母的内心足够强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觉察反思,藉由和孩子的冲突发现自己内心的创伤,当你觉得受不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内心的伤口被触碰到了?那个伤口是什么?当自己内心创伤被修复后,就有能力接住孩子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和对峙了,也就有能力修复孩子的创伤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父母要学习、要改变、要提升的原因。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这是值得的,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既能够让孩子得到恰当的对待,又让自己成为了最好的自己,一起成长为人格强大的的父母和孩子,不再让自己在原生家庭的创伤再传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