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文丨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

首陽高隱。

【題解】

武王興師伐紂,伯夷叩馬而諫。伯夷之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興師伐紂,終是以暴易暴。伯夷叔齊以一窮匹夫,據定理來反對,寧死不屈。一身一志,求仁得仁。孔子評價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並評價夷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評價夷齊為“聖之清者”。韓非子曰:“聖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然而今日之人,不乏隨波逐流之徒,追名逐利,結好“鄉愿”,猥瑣於裙下,魚肉於天下。由此看來,夷齊的讓國精神和恥食周粟的高尚氣節更是當今國人學習之榜樣。

【祖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①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②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③,號為文王,東伐紂④。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⑤。太公⑥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⑦,天下宗周⑧,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⑨,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今述】

伯夷者,商末孤竹君長子,墨胎氏,名允,字公信。高士。知弟叔齊受父遺命即位,相遜讓君位,奔周,及叩馬勸諫阻武王伐紂。武王滅商後,兄弟隱居首陽山,恥食周粟而死。

叔齊者,商末孤竹君少子,墨胎氏,名允,字公達。高士。堅辭繼承父位,於兄伯夷相偕奔周,叩馬勸諫武王發兵伐紂,及商亡,兩人恥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采薇圖。宋/李唐。

【伯夷頌】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率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餘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

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韓愈《韓愈文集》)

【伯夷贊】

兄友弟恭,棄國民崇。

四海歸周,首陽冰清。

舉世皆濁,信道篤行。

采薇一詠,萬古長青。

【註釋】

①孤竹:古國名,今京津和遼西一代。國都在今河北唐山灤南。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

②西伯昌: 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本為殷商之諸侯,國在岐山之下,為西方諸侯之長,故稱西伯昌。

③武王載木主:武王,姬姓,名發,周文王姬昌次子,時殷紂暴虐,武王東征,滅殷即帝位,國號周,在位13年。木主,文王之牌位。上書死者姓名,以供祭祀。載之以行,示奉文王以出師也。

④紂:古之諡法,蔡邕《獨斷》曰殘義損善曰“紂”。殷帝辛好酒荒淫,嬖於婦人,焚炙忠良,故天下謂之“紂”。

⑤左右欲兵之: 用兵器攻擊,刺殺。

⑥太公: 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初垂釣渭水之濱,文王出獵遇之,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⑦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始定,故商又稱為“殷”或“殷商”。

⑧天下宗周:言周為天下所宗也。宗,諸侯夏天朝見天子之禮,《周禮》曰:諸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

⑨以暴易暴:言以武王臣子之暴,易商紂君主之暴。


【文丨立身國學網編輯部,主筆丨了義。本文選自立身內部學習讀物《愛國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