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起野豌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吹起野豌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春末夏初,田地裡長了很多野豌豆。

葳葳而蕤蕤,一蓬一蓬,纏繞在下腳處。春初時,野豌豆生紫花,葉嫩花新,蜂蝶圍舞,可辨認春天痕跡,幾乎是春之:到此一遊。

年幼的時候,我們就會做野豌豆口哨,是父母教的“身家本領”。那時父親母親依然青春,走在田裡,彎下腰給我們摘上幾個豆莢,一邊剝豌豆殼擠出青籽,一邊笑著回憶自己的童年:那時我們都沒什麼玩具,漫山遍野的野豌豆就能玩上一整天。


吹起野豌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豆莢剝開後,隨手撒在田地裡,人就走到另一邊去了,掐去一邊的豆莢,將尖的一頭含在唇間,就能揚出一陣聲振林樾的哨音,輕靈歡快。那些遺落的青籽,來年又生出新的藤蔓,結出新的豆莢。

到如今,和父母親走在田疇裡,他們還和從前一樣,懷念自己的童年,再把當初的故事講一遍。我還可安心做個孩子,把母親做好的豆莢哨子,含在嘴裡亂吹,對著休憩的狗兒胡叫一通,把它們嚇得狂吠。


在古詩詞裡,是沒有“野豌豆”這三個字的。野豌豆在古時,名大巢菜、山扁豆、山木樨、巫雨薇,前三個名字比較陌生,但“薇”不陌生。

清人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釋“薇”:

菜也。見毛傳。佀藿。謂似豆葉也。

陸璣詩疏曰。薇,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

項安世曰。薇,今之野豌豆也。蜀人謂之大巢菜。按今四川人掐豌豆媆梢食之。謂之豌豆顚顚。古之採於山者,野生者也。釋艸雲垂水。薇之俗名耳。不當以生於水邊釋之。從艸。微聲。無非切。十五部。

我首先知道“薇”,是伯夷叔齊的故事,《史記·伯夷列傳》記載: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說的是伯夷叔齊寧可餓死,不吃改朝換代的糧食,只肯採摘野豌豆食用,最後餓死於首陽山。

王績的《野望》也採用典故寫道: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他在隱居歸家的路途上,感到悲涼,與那些牧人獵戶都不認識,找不到知己感,於是只能孤獨地高歌,邊走邊懷念伯夷叔齊陶潛等隱居的高雅之人。

從這些層面上看,雖然野豌豆植株渺小、不起眼,但在中國,它這種植物仍然是高雅、潔淨,象徵遠大情懷的。


吹起野豌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除此,野豌豆又有鄉愁之象徵。

《詩經·爾雅·釋草》曰:“薇,垂水。”,《小雅》有著名的篇章《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

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講了戍守邊疆的戰士,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豌豆,從春天葉片之嫩綠,採摘到夏日之肥軟,再到秋冬之時,葉片乾枯老去,卻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家。


吹起野豌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春初遇見野豌豆的希望,很輕盈,心想可能不過幾日,就能迴歸家中,然而,然而,當初來時,也是楊柳依依的春日,如今到了大雪紛飛時,還有人記得我嗎?還有人等待我嗎?

這首詩很動人,戰士之悲切、期望,寄在了小小一蓬巫雨薇上,但人之生命,並不如薇之冬死春來,今日盡,便是真的盡了。

這首詩又這樣真摯地可怕,一個人面對戰爭、生死時,不是戰爭面對他時的一個名字、一紙公文,在大丈夫戍守邊疆、報效家國之餘,是真實個體的柔軟訴求:我還想要到家鄉,去採野豌豆。

以前的人吃野豌豆,算是一種替代性蔬菜,比如伯夷叔齊、戍守戰士,實在沒東西吃,只能采薇以食,今人吃野豌豆,算是圖個新鮮。之前看鄰居,河南人,掐野豌豆的尖尖兒炒來吃,其他人感到稀奇,對這種“野草”是否能吃感到困惑,又覺得為了嚐鮮,吃這種東西未免有些太過。但他們不知道,古代人一直都吃這個,不僅吃,還吃出了雅,吃出了氣概。

此後又一想,叢生在鄉間野外的野豌豆,現在又有多少孩子知道,又有幾個能吹出豆莢哨音呢?不知道薇即野豌豆,也再正常不過了。


撰文:奇妙丸


【文章為原創,如有想法請後臺私信給傳統君哦!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必究!】

往期精彩:

小滿: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槐花:小風慢落鵝黃雪,看到槐花一寸深

暮春詩詞:我思君處君思我

橋邊紅藥為誰生:詠芍藥承春寵 何曾羨牡丹丨芍藥古詩詞名句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