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單元知識點整理(第六單元)

2018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單元知識點整理(第六單元)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一、九一八事變

1、時間:1931年9月18日

2、地點:瀋陽

3、藉口:日本關東軍炸燬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並以此為藉口,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

4、蔣介石的態度:不抵抗,即不抵抗政策

5、後果: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1945年抗戰勝利光復)

6、抗日怒潮:①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②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 ③中共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抗日遊擊隊,開始局部抗戰。

二、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

1、華北危機: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

2、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在新華門舉行遊行示威,反對華北自治,遭到鎮壓。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三、西安事變

1、面對日本的侵略,中國各界的反映:

(1)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2)國民黨愛國將領:發動西安事變

2、西安事變:

①背景: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影響 ②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③目的:逼蔣抗日 ④時間:1936年12月12日(又稱雙十二事變)

⑥發動者:張學良、楊虎城 ⑦被扣押者:蔣介石

⑧中共的態度: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

⑨結果: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⑩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誌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一、七七事變

1.爆發:1937年7月7日晚,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遭拒,日軍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2.結果:保衛北平的戰鬥趙登禹、佟麟閣將軍壯烈殉國。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

3.影響:七七事變標誌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

1.背景: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分別發表聲明,表明抗戰立場。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步伐。

2.改編軍隊: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

3.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以國共為主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

三、淞滬會戰

1.爆發: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 寶山保衛戰(姚子青)、四行倉庫戰鬥(謝晉元)

2.結束: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

3.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四、南京大屠殺

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

2.罪行:日軍佔領南京後六週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

一、臺兒莊戰役

1.概況:1938年3月,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激戰,日軍被迫撤退。

2.意義:臺兒莊戰役共殲敵1萬餘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二、保衛大武漢

1.概況:1938年6月,日軍集結40多萬兵力進攻武漢。中國軍隊共部署100多萬人參戰,在江西萬家嶺殲滅日軍9000餘人。1938年10月,中國軍隊有序撤出武漢。

2.意義:武漢會戰歷時4個多月,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

3.相持階段:廣州、武漢失陷後,日本的兵力已嚴重不足,物力財力困難,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三、第三次長沙會戰

1.概況:1941年12月,日軍對長沙發動第三次進攻,中國軍隊殲滅大批日軍,獲得會戰勝利。

2.意義: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3.豫湘桂戰役:1944年初,日軍向正面戰場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

第21課 敵後戰場的抗戰

一、平型關大捷

1.概況:淞滬會戰期間,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在山西平型關一帶全殲日軍板垣師團一部。

2.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全面抗戰爆發後,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先後建立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後戰場的總後方和指揮中樞。

2.發展:根據地軍民展開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爭。

根據不同的地形特點,採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

等戰法打擊日軍。

3.鞏固: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使根據地成為敵後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地。

三、百團大戰

1.指揮:彭德懷。2.時間:1940年8月起三個半月 3.地點: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

2.目標:破壞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

3.影響:有力打擊了日軍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全民堅持抗戰

1.日軍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加緊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加強對佔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2.國民黨表現:

(1)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

(2)國民黨1941年1月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3.共產黨表現: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堅持抗戰,並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4.全民族堅持抗戰:(1)在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

(2)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

(3)各地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廣大婦女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隨工廠內遷的工人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

(4)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

(5)文藝界成立各種抗戰協會,通過文藝作品宣傳抗戰,振奮士氣。

二、中共七大

1.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2.中心議題:

(1)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2)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領導機關。

(3)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3.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準備了條件,併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瞭戰後的奮鬥方向。

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1)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捷報頻傳,德國在歐洲戰場處於劣勢,敗局已定。

(2)在美國、英國的連續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陷入困境。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2.促使日本投降的過程:

(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2)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

(3)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3.日本無條件投降: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國投降。

(2)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

(3)9月9日日本向中國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

(4)臺灣迴歸祖國:1945年10月25日

四、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

1.決定性因素:

中國人民的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

2.國內意義: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 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3.國際意義:中國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