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出处何处?该怎样理解?

夜阑听雨79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出自《朱子语类》卷93,此句并非朱熹所写不过是引用,具体何人所写没有确切的考证。

1.诸子学说形成的社会环境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频繁,但都打着周天子的名义讨伐别国,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会盟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霸主地位。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着进入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残酷,伊阙之战韩魏24万人被全歼,长平之战赵国付出了死亡45万人的惨重代价。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剧烈动荡期,社会急速转型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学说雨后春笋般井喷,都在积极寻找可行的治国之策,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以自家的学说来影响各国君主、士人,或通过变法富国强兵或无为的方式,来结束春秋战国的混战。

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思想,希望君主行仁政,从而达到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下,根本行不通。儒家与其他诸子学说都是并立的,都在探求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诸子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都在启迪、教化后人。

2.儒家文化的源头并不是孔子,来源于周公及其创立的周礼、西周宗法制度。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期望有诸侯国国君,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恢复周礼及西周宗法制度,各国处于大混战都希望能称霸中原,孔子经过多年的奔波劳而无功,最终选择回鲁国,开始整理《尚书》、《春秋》、《诗经》等文化典籍,对里面不符合自己主张的内容删减,通过微言大义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主张。

3.西汉以后的儒家学说传承及社会作用

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等儒家典籍注释及思想体系,都早已被董仲舒等汉儒、朱熹等宋儒,或出于迎合统治的需要,或自身思想主张的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曲解,有很多离孔子的原旨思想主张相去甚远。中华民族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来,主导的思想表面上是儒家,实则是儒家、法家、道家并存的,并且吸收了释家的思想,是一个杂糅的思想体系。

4.中外社会状况对比

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才终结。这一时期相当于中国南北朝到明朝,其中的隋唐、宋朝经济富庶,思想开明、文化繁荣,明朝开始进入思想相对禁锢、封闭的时期,中国从来没有经历过欧洲那样漫长的中世纪,所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样的话是夸大、溢美之词,是无法成立的,也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符合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脉络。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不成立的,其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全部。宋朝二程、朱熹等吸收佛道思想创立理学,到朱元璋把理学抬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容许有丝毫的质疑,成为天下学子读书的唯一标准,才把儒家过度圣神化、绝对化。这也间接导致了,我们今天对儒家缺乏客观的态度,容易走向绝对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极端。


墨子的远行


此言差矣。

1、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朝及其周礼,克己复礼是他的毕生追求和信念。说明周朝在孔子心中是光明灿烂的,并非暗夜。而周朝显然在孔子生活时代之前。也就是说,孔子的照亮万古的光是来自于周朝的。

不过,这个比西方盗天火要好。

2、孔子生活的鲁国或现在的山东省,也未见比其他地方光明。鲁国并未脱颖而出。山东的地沟油案,疫苗案,煤矿案等。

3、孔子的思想,在汉朝才“独尊”。汉朝收益不多,更多的被“天人感应”灌输。而汉以后,也是征战不断、路有冻死骨,白骨露于野。

4、没有电的发现,我们真的是长夜啦。孔子,没有带来玻璃、蒸汽机、摩托车、光伏、计算机、青霉素…

5、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没有你的地方,更是“才有了光”……


中囯观察家


这是孔粉们经常拿出来标榜孔夫子对国家社稷黎民的重要性的话,他们想告诉大家,没有孔屠夫你们就得吃带毛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