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汽車“救市”舉措彙總!誰不痛不癢,誰最有“誠意”?

昨日,馬拉車市撰寫了《揚長亦要補短!這一次,新能源汽車真的迎來了春天》

一文。詳細闡述了由於政策利好,使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了穩固發展的契機。

然而,縱觀目前我國的汽車行業,新能源汽車僅僅只佔到了一個很小的比重。無論是國家層面的相關部門還是各地方政府,為了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所出臺的“救市”政策、舉措,必然應該將目前佔據整體汽車銷量和保有量絕大部分的燃油車市場,視作為核心。

既然新能源汽車迎來了“春天”,那麼燃油車的“寒冬”還有多久才會過去?

我們依然還是從具體的政策說起。

馬拉車市整理彙總了自疫情爆發之後,各省市地方政府為了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所發佈和推出的各項政策和舉措。咱們一起來看看,各地的“救市”政策,究竟有何不同,誰的政策“不痛不癢”,誰又真實是在為消費者考慮。

80天內涉及24省/市

共計發佈促進汽車消費政策26次

自從2月3日佛山市打響了“救市第一槍”後,截止今日,在短短80天的時間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24個省/市,發佈了促進汽車消費政策。

【製表:馬拉車市】

備註:廣東省、長沙市、廣州市和上海市四地均為兩次發佈,且內容都不相同。湖南省發佈一次包括了長沙、株洲、湘潭三市。

14地明確給予消費者購車補貼金額

在24地促進汽車消費政策中,有14個地方政府明確了給予消費購車補貼的金額。

分別為佛山:2000-5000元;

長沙、株洲、湘潭:補貼3000元;

廣州:置換“國六”新車補貼3000元,新能源最高1萬元;

重慶:500-3000元(現金或油卡);

寧波:5000元;

南昌:1000元;

長春:4000-6000元;

煙臺:2000元;

四川:農村消費者1000元;

瀋陽:3000元;

山西:4000-8000元;

上海:置換補貼4000元,購買新能源“充電補助”5000元。

剩餘地區有的是沒有明確具體補貼金額,有的是僅對汽車生產銷售企業進行補貼,還有的是發佈了增加搖號指標等。

僅補貼“本地產”車型現象比較明顯

在各地施行補貼的條件中,馬拉車市發現僅佛山、南昌、瀋陽和上海,這四個城市沒有規定補貼對象為“本地產”車型,其餘城市無一例外,補貼針對的全都是在本地生產註冊的汽車生產企業之車型。

其實,地方政府扶持本地企業,本無可厚非。畢竟,該企業對於地方政府的貢獻,顯然是其他車企所無法比擬的。

可如果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無形中提高了補貼的門檻,對於消費者的購車選擇進行了極大的縮減。

換言之,大部分地區的汽車消費者除非自己心儀的車型,剛好為此次補貼的對象“本地產”,那麼才有可能享受到這數千元的補貼。

這樣的補貼,究竟誰受益?

拋開“本地產”限制不論,對於有著強烈購車需求的那些消費者,現金補貼確實帶來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補貼,該買車的還是會買。

由於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補貼政策都是剛剛制定頒佈,或者還在“路上”。從政策發佈到經銷商落地,以及消費者真實得益還需要一段時間。期間還存在政策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諸多問題等,這部分消費者帶來的增量,或許要在後面的幾個月銷量中才能呈現出來。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仍處於“憂慮期”的消費者而言,似乎更顯得有些“不痛不癢”。因為疫情的關係,不少國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發生了改變。同時,由於我國汽車市場剛渡過“疫情期”,又即將邁入一年中的傳統淡季。

部分消費者的購車“迫切性”,很難因為這幾千元的補貼得到根本上的提升。馬拉車市採訪了周圍本有著購車需求的消費者,得到的反饋並沒有預想之中的積極。

加之今年國內首個大型車展要到7月底(成都國際車展)才會舉行,還有很多消費者目前仍採取的“持幣觀望”的態勢。

消費者最期待的“購置稅”下調

依然無人提及

其實作為消費者,最關心並不是你針對某某“本地產”車型給予補貼,因為這樣的補貼顯得過於雞肋。也註定只能是少部分人的“狂歡”,多數人的“無奈”。

而真正被大多數人,以及業界多次呼籲的燃油車購置稅減免、機動車年檢過於繁瑣等訴求,卻始終無人提及。不解決多數消費者的真正“剛需”,很難達到質的提升。

據之前蓋世汽車調查分析,在對刺激汽車消費政策預期展望一項當中,大部分的消費者認為下調車輛購置稅(燃油車),最能刺激汽車消費。

事實上,國內上一輪針對燃油車的購置稅優惠,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當年就帶來了超過100萬輛的增量貢獻。或許國家出於多方面的考量,一直沒有再開這個口子,但也可以採取適當後移等其他方式進行。

目前,國家層面在燃油車市場上,通過指明瞭大方向,讓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進行落實,的確有其合理性。因為可以基於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市場環境等,進行精細化操作,使得汽車“救市”更為精準。

然而各地方政府大多采用的扶持本地企業為主的方式,讓更多的消費者並沒有實際受益,目前呈現出來的實際情況,難免有些雞肋。退一步說,即便是在短期內,通過對部分人的提前透支,也很難真正達到理想中的效果和目的。

同時,對於消費者真正關心和有著迫切需求的切實得益始終無人提及,要想提振汽車消費士氣顯然並不樂觀。

馬曰:

如何創造新需求,從根本上解決汽車產業發展受阻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誠意。雖然新能源汽車迎來了實質政策利好,擁有了較好的發展前景,但顯然目前我國車市依然還是燃油車的需求更大,且這一情況還必將持續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