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一个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和麻烦别人,是危险人格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你是否在生活中很不喜欢去麻烦别人和拒绝他人呢?

在英国心理治疗师雅基·马森的著作《可爱的诅咒》中明确表示,如果一个人不拒绝别人,因为拒绝他人会让自己感到内疚,即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愧对他人,这类人属于圣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是一种被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倾向。

可要知道的是,这类人并非真的乐于帮助他人,只是习惯讨好和不敢拒绝他人罢了,如果你给他们做过分析就能发现,这类人从小就成长在不是很幸福的家庭中,他们习惯以讨好父母来获得父母的爱。但要知道,这类人其实内心有很多怨恨,长大后也更容易虚伪,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圣母人格有哪些,真的好吗?

倘若你在生活中满足这几类标准,就可能是圣母型人格了:

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首先满足他人的需求,这个他人不仅仅包括朋友、同事、家人还包括父母、子女和配偶。而且会呈现出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忽视亲人爱人的需求而首先考虑外在关系(工作客户、同事等)的需求,另一种是两种都考虑但唯独忽视自己,所以看上去就像一个受气包一般。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他们认为别人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必须满足他人,甚至需要成为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面对权威人士(父母、老师、领导等)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讲出来。不敢和他人产生冲突,面对冲突总是自己先退让不管原因是谁造成的。过度夸大拒绝他人的后果。

看到后,很多人会说,友爱他人、拒绝冲突这不是好事吗?怎么到你们心理学家这里什么品格都是有病的啦!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了,他认为每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来自于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个方面。

一般健康人格他们很少被他人的评价影响,即使别人对他们恶语相向,他们依然有自己的信念。

圣母型人格自我价值感较低,他们自我的信念不是来自自身,而是寄希望于他人。

所以他们看上去“友善、利他”并非发自内心的,而是从小习得甚至压抑的结果,他们缺乏表露内心的真实,所以无条件顺从的背后也滋生了很多怨恨,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看,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和本能会有爆发的一天,所以,对于具有圣母型人格特质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报复性行为,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

一旦自己积攒到零界点时爆发是异常恐怖的,你们一定在生活中看过老好人发飙吧,就是这个结果。

如何避免成为圣母型人格?

如果你因为自己是“圣母型人格”而困扰,老K这里给你提几个建议:

1、真实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

对于大多数“可爱的人”来说,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一件尤为困难的事。我们提供一系列方法,帮你以更清晰、更自信的方式传递原本觉得难以表述的信息(如拒绝、抱怨及划清界限等)。

如果语言表达困难,哪怕肢体语言也是可以的,大量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方式,我们通过非语言交流(或者说,肢体语言)获得的信息更多。

肢体语言研究先驱麦拉宾(AlbertMehrabian)提出了一条平衡定律,即:对一个人的印象,大约55%来自于肢体语言,38%来自于说话的方式(尤其是语气),7%来自于说话的内容。

2、不含敌意的拒绝

通常拒接别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别人的殷殷之请。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拒接别人,比如,别人向你借钱。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胡特提出来的一种拒绝别人或者与人相处的心法,不含敌意的坚决。

我们不是上帝不是万能的,同时我们也不是别人和世界的中心,所以拒绝他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告诉我们自己,当我们坚决的时候。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对别人有敌意,而是因为自己不乐意。如果我们强迫自己不坚决,那就是对自己的敌意了,也是对别人的不真诚。

3、划清边界

摆脱圣母情结就需要自己明白人际关系中的界限,我们并非别人的救世主,很多时候只有我们自己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做到照顾别人,一味满足他人忽略自己的人是不健康的人格,我们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伤害到我,我会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