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夜雨何时听萧瑟”?

股票一哥


《宋史·苏辙传》称赞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夜雨”,是回忆往日“夜雨对床”之言,“君知”、“慎勿”,是强调早退,以便共践前约。 “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语”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所谓“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是指嘉祐六年(1061年)秋他们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寓居怀远驿时,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苏辙《逍遥堂会宿并引》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苏辙这段话可作苏轼此诗最后四句的注脚。

苏轼这篇七古,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此诗历来受读者欣赏,不仅在于它是苏轼写兄弟之情的第一篇,“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更在于这是“夜雨对床”之典在诗中的第一次出现。从此之后,“夜雨”成了触发手足之情的媒介,“夜雨对床”频繁地出现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成了他一生的企望和未了的心愿。


余家庄大兴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总共28个字的标题,在诗歌中是极为罕见的。

个人认为:并非苏轼才思枯竭,想不出一个好题目,而是诗歌中的感情太过复杂,根本无法用语言概括,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想要体会这种感情,还得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

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苏轼无法概括自己的心情,却用简练的28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这给我们理解诗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时间:辛丑十一月十九日

所谓辛丑年,即嘉佑六年(1061)。“嘉佑”是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一共使用了八年。也就是说,苏轼写下此诗时,仁宗朝的统治已经接近尾声。这一年,苏轼24岁,还是一个刚刚进入仕途的年轻人。

地点:郑州西门之外事件:与子由告别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诗的第二句写道: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庭帏”在古文中,通常代指父母的居处。这一句说明,苏辙是送行的人,而苏轼则将远离家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两相对比,苏轼显然是更加难受的一方,从此,他只能带着无限的寂寞,独自生活。

创作背景

嘉佑二年(1057),苏轼与苏辙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并一同进士及第。四年之后,他们又共同参加了朝廷举办了另一场考试:制科考试。这种考试专为选拔“非常之才”而设置,是不定期举行的。

最终,苏轼凭借着过人的才华,被评为第三等(第一、二等均为虚设,三等就是最高);而苏辙因为在策论中尖锐地批评宋仁宗,一度面临被罢黜的危险,最终在仁宗的宽容之下,被定为第五等(最下等)。

试想,一家之中的两兄弟,一同在严苛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本是一段千古佳话。但因为这件事,让原本的喜悦蒙上了一层阴影,两人的境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苏轼前途光明,被任命为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书判官;而苏辙并未得到任用,便留在京城侍奉父亲。这一年十一月,苏轼启程上任,苏辙则一直相送到郑州,方才离去。

根据史书的记载,这是苏轼第一次与亲人分离。犹如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心中自是充满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家人的眷恋。而弟弟遭逢变故,更是给这种不安的心情,添上了一分忧愁。

“夜雨”,是一个难忘的约定

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苏氏兄弟年龄只相差两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亲密无间。两人拥有着相同的志趣,也是互相最了解彼此的人。

成年以后,他们同样经历了坎坷的仕途,因官职的调动而不断奔波。几乎每一次调任,兄弟之间都会互相送别,并互赠诗文,留下一段段佳话。

熙宁十年(1077),苏辙送哥哥到徐州任职,几个月后他被调任南京(商丘)签判。两人在徐州相别,苏辙写下了《逍遥堂会宿》二首。诗中再次提到了兄弟俩少年时的感情,并且解释了“夜雨”的由来。这首诗,应当算是对“夜雨何时听萧瑟”最好的注解。

苏辙写道: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

两兄弟的感情可以亲密到什么地步?食则同席,寝则同榻,一日都未曾分离。哪怕是成年后到四方游历,两兄弟依然对床而眠,互诉心声。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共同约定:将来不必贪图名利富贵,早早地退休,享受闲居之乐。

哪怕过了数十年,苏轼和苏辙都没有忘记这个约定。

约定本身并不重要,最珍贵的是兄弟情谊

诚然,那个风雨夜是一段永生难忘的回忆,但结合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来看,两人都并未遵守“早退闲居”的约定。

人毕竟会变,血气方刚的单纯少年,终究长成了历经沧桑的政治家。苏轼和苏辙自进入仕途开始,便始终渴望得到重用,实现人生抱负。他们敢于批评时政,也敢于得罪权贵,一生经历起起伏伏,一直到白发苍苍,才真正放下,体会到“闲居之乐”。

24岁的苏轼在诗中写道: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字里行间,依然在提醒弟弟勿忘初心,满满的嫉世愤俗。然而,多年以后遭遇贬黜,苏轼则不止一次地感叹人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见,面对名利,他还是很难做到“放下”二字。

苏辙同样如此,他在《逍遥堂会宿》中写道: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误喜”两字,十分精髓地写出了苏辙无奈的心情。二人在徐州逍遥堂共宿一宿,这场景让他觉得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可惜,残酷的现实告诉他,永远回不去了。

此时的两兄弟,都是在官场中身不由己的失意者。但是,他们却舍不得“早退”,只要朝廷一有召唤,他们就立即抖擞精神,渴望一展宏图。

我想,这个约定代表着他们的初心,也是他们感情的见证。但面对复杂的现实,兄弟二人也早就不是少年郎了,他们有着更加成熟的选择和抱负。

结语

每一个成年人,都难以忘掉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难以忘记自己的初心,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同样如此。

我想,这并不是悲哀,而是一种成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个人的观念和见识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才是正确的选择。

然而,少年时代的回忆就毫无价值吗?就应该被遗忘吗?不,绝对不。

正如苏轼和苏辙,在数十年的人生中都从未忘记过当年的约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勿忘初心”。

因为,“初心”能让人记住珍贵的人和事,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看到方向,让人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就是我读到“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时,由心而发的最大感受。大家认同吗?欢迎讨论!




造作的楚狂人


这句诗是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词里,这首诗其他的先不说,就这首诗的名字非常的牛,是需要专门背诵才能记得住的名字,名字是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没错,这就是诗的名字,我是抄写下来的,真是记不下来,这首诗是苏轼早期写给弟弟苏辙的诗,这首诗和水调歌头不一样,水调歌头写的是在远方过中秋节思念苏辙,这首是分别时的赠诗,全诗情真意切,不亏是传世之作。


原文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白话译文

没喝酒,却觉得头脑昏沉,神情恍惚,我的心已经跟着你远去的身影一起离开了。你回去的路上还能想念家中老父,而我在这荒郊野外的外乡,怎么安慰我心中的孤独那。站在高处遥望你回京的身影,只能看见你的帽子若隐若现。担心你穿的太单薄,自己骑着瘦马赶路,在月光下显得很是孤单。路上有的人很快乐,边走边唱,我却是孤苦凄凉的。我知道每个人的人生不同,担心时间过得太快。晚上寒灯相对,不知道你是否记得我们的誓言?何时才能再一起在下雨的夜晚听瑟瑟萧音,希望你不要忘记初心,不要贪恋官场。


创作背景

苏轼苏辙两兄弟感情非常好,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考取了功名,苏轼被分配到陕西做签判,苏辙因为言辞激烈,在朝堂引起骚动,就请辞留京此后父亲苏洵,苏轼去赴任时,苏辙从开封开始送,一直送到了郑州,才返回开封,这是他们兄弟俩第一次分开,难分难舍的有所感,作了这首诗送给苏辙。


结语

这首诗主要写的临别时的心情,表达了对对方的担心,关心以及思念,抒发了手足之情的离别愁恨,写了自己悲苦的生活岁月,对往事的回想和对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