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拒绝做官是否违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

小仙仙贤


“学而优则仕”看你怎么看,这也不是儒家的主张,顶多算是建议。学问做的好就去做官,其实也只是说可以考虑去做官、不是必须去做官吧!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学而优不一定非得做官,所以是 学而优则仕 不是 学而优必仕。只是说做官能更好的推行理念,因为有权。但是既然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那么做其他事一样可以推行理念。

另外,学而优则仕不算是儒家的主张,如果孔子是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去办学,我觉得他应该去办官学而不是办民学。学生都去做官的学校,那不是孔子的讲学室,那是中央党校。

入世学派,是以教人做事为目的的,不定指代做官。另外儒的核心理念是仁,若是人主不仁,自己的官位得来不正,你认为儒会去学而优则仕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什么叫做穷?没钱只是其一,穷莫过于道穷,你自己的道推行不开,那就独善其身。若入仕所行之事悖于己道,玩吗?闵子骞以孝义为心,若是他自己觉得不合适,那也无可厚非。

儒没有职业选择上的特定主张,有的只是建议而已。真要说主张,做人做事的倒是有,择业的主张是没有的,只要真心在做事,不违仁义,贯之以诚意的话,都行的。

说学而优则仕,是一定要做官,有些着相了。


遁世迷糊人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闵子骞拒绝做官的原因,以及践行孔子“学而优则仕”理念所需要的现实环境。

闵子骞是孔子的高徒,不论是才华还是品行均受到过孔子的高度肯定。孔子曾夸奖闵子骞虽然平时话不多,但一开口总是能说到点子上,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还曾将闵子骞和自己最喜爱的颜渊并举,夸赞他们都是品行高洁的君子,即“任用德行,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不过如此优秀的闵子骞曾拒绝了去费地做官的机会。他对前来聘请自己做官的人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大意为请来者务必替自己推掉这份差事,如果再有人请他去做官,他就会逃到汶水那边去。从字面意思上看,闵子骞对进入仕途如此不感兴趣,似乎背离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但如果对该理念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会发现闵子骞拒绝做官一举跟“学而优则仕”并不冲突。

首先“学而优则仕”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做官是才学优异的人最终极的归宿。因为在孔子以前做官的确是士这个阶层的终极目标,但从孔子开始士的使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做官不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他们用来践行“道义”的手段,正如孔子说的“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因此鲍鹏山先生认为,按照孔子本人的经历来看,“学而优则仕”中的“优”不宜理解为优秀,而应该理解为有余力,所以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去做做官。

其次,是否选择做官是有条件的。比如《论语·卫灵公》中就提到什么情况下可以去做官,即“邦有道则仕”,这是说是否选择做官取决于天下是否有明君当道。但当时天下大乱,鲁国被三桓把握朝政,聘请闵子骞的季氏更是僭越礼乐,多次参与鲁国政变,是鲁国权臣亦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在这样的国家生态下儒家更主张“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而“学而优则仕”则不适用于这种场合。

综上,尽管闵子骞拒绝为官,但并不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相矛盾,这是由该理念的内涵和特定适用范围决定的。这也启发我们在理解一种理念时,不能将其绝对化,而需要结合它特定的条件和情境去看待。


东方国学


万事孝为先。不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