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安:一路沉沦中的斑驳与阑珊

中信国安,曾经是国内财富的象征,属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按照红头文件组建而成的中信系大型国企。1997年10月成立之后,就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首次向公众发行5000万股,发行价为7.09元/股,当日收盘价为25.51/股元,涨幅高达259.8%。一批参与股权募集和二次市场的投资人,赚的钵满盆满,同时也将中信国安的财富标签牢牢镌刻在国人的脑海里。

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充足的财力,中信国安组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以中信国安集团为核心,陆续投资组建涵盖信托投资、信息通信、房地产开发、商业会展、工程建设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公司。每个公司,因为背景和财力等加持,都很快成为国内该行业内有着十足影响力的明星翘楚。

狂奔下的失衡侧翻

遗憾的是,中信国安尽管财大气粗、资源丰富,但由于多元化发展导致精力分散,加上国企管理的诸多弊端,最终渐渐陷入日渐式微的低迷窘境之中。截止到笔者发稿时,中信国安的股票8月7日收盘价已经2.84元/股,与曾经的辉煌四射形成了天壤之别。

2015年年底,国安同意出让50%的股权给乐视,国安混改增资后估值约40亿人民币。双方将宣布乐视以冠名赞助商的形式出现,新赛季的国安俱乐部将以“北京国安乐视队”的名头征战中超和足协杯。

2017年1月24日,中信国安集团将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64%的股权转让给中赫置地有限公司,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更名为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这成了中信国安在业内辉煌和走向没落的分水岭事件。

随着中信国安股价一路下跌的,还有其品牌的公信力。2019年4月,中信国安集团被媒体曝光即将破产,集团高达150亿元的存续债券陆续到期,无法偿还本息。截至2018年三季度,集团公司债合计1782.97亿元,资产负债率80.49%。

联合资信也将其评级从AA+下调至AA-,展望为负面。此外,年初至今,北京中关村银行、北京银行、华鑫信托、广发银行先后对中信国安发起诉前财产保全,涉及债务过百亿,目前公司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几乎全部被质押或者冻结。

国安第一城,这回真要崩?

中信国安旗下的一些公司,近年都开始陷入竞争乏力、管理僵化,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的问题。这些公司无法复制集团昔日的辉煌,但短板却丝毫没有舍弃,在上行下效的社会规律之下,其布雷的功夫倒也不亚于集团公司的手法。

中信国安第一城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国安第一城)是中信国安旗下的主要以承办国际会议、旅游展览等相关业务的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除了河北省香河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出资1000万元以外,其他资本都是中信国安集团投资的。

与民营企业成长初期缺钱、缺项目的各种窘境相比,中信国安第一城似乎万事俱备,也不差风口。要土地有土地,要资源有资源,似乎不成功都很难,但其结局却大跌眼镜。

翻开天眼查,我们会发现,中信国安第一城目前陷入了大量的诉讼纠纷之中,已经裁决完毕的有几十个,涉及到金融借款纠纷、承揽合同纠纷和人事代理纠纷等大量经济纠纷诉讼,而判决结果几乎都是中信国安第一城败诉。同时还有一些开庭公告,近期将陆续开庭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中信国安第一城还欠总计高达550多万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据天眼查披露,目前中信国安第一城的两任法人代表李晓山和刘鑫都已经被执法部门列入限制消费令之中。

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一个企业的成功,常常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协调发展,配套产业与核心主业的发展相得益彰。这在农业、汽车、会展、金融等相关行业中屡见不鲜。而与之相反的是,一个昔日庞大的企业如果经营不善和陷入颓靡之中,常常拖垮很多合作公司。当年的德隆系和近期退市的乐视,就是鲜活的案例。

中信国安第一城资金链断裂的同时,已经在业务扩展的各个环节欠下了大量的债务。涉及到银行信托间的金融借贷、人力资源派遣猎头服务费以及合同承揽服务欠款等等。这些债权方,如果是大型企业,也许只是闪了一下腰,但对那些成立不久的中小企业,可能就要了命了。笔者熟悉的债权方归北京诺藏瑞就是这样的案例。

2018年7月,北京归诺藏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中信国安第一城签署承揽合同,为中信国安第一城建设儿童数字化体验场馆。合作完工后,中信国安第一城仅仅支付了首笔70万工程款,余下的280万工程款一直没有支付。2019年7月,北京归诺藏瑞就欠款事项向管辖法院起诉中信国安第一城。2019年9月16日,北京归诺藏瑞胜诉。但中信国安第一城至今仍然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目前归诺藏瑞已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在这个纠纷的背后,笔者了解到一些让人不安的事实。北京归诺藏瑞是一家2017年初正式成立的中小企业,由几个职业经理人自有资金成立的。中信国安第一城的数字化场馆项目是他们新公司成立不久的新项目,而且还是包工包料包设备的垫支项目。因为中信国安第一城迟迟没有兑现合同款项,导致其一直欠着上游供应商的软件和设备等款项。加上疫情等原因,目前公司已经无法正常运营,员工也因几个月没有发薪而大量离职,目前的境遇,可谓凄凉之至。

也许,这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无法知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中信国安第一城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到底赚了多少钱,但很快就会知道,他们一共欠了多少钱。也许,这些无数叹息、无奈和愤懑的背后故事里,充满着很多创业者的忧伤和失落,还有变得有些晦暗的梦想与憧憬!

透支了谁的公信力?

曾经显赫一时的商业巨贾,最终陷入官司和债务漩涡中难以自拔。即使中信集团施以援手,其未来也依然不容乐观。

中信国安的陨落与辉煌不再,涉及到现代企业的机制管理、营销布局以及战略多元化等诸多问题,我们可能不适合下个果断的定义和诊断。但我们能确定的是,中信国安自身包括中信国安第一城的各种诉讼纠纷和法律义务,将使得中信国安的品牌形象和内涵变得斑斓,极大的透支中信系、中信国安系企业品牌的诚信力,最终会反馈到中信金融体系下的品牌公信力,对他们的债券发行与募集、基金信托等业务的开展,都将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都知道,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诚信与信任。当品牌内涵充满斑驳阑珊的时候,它必将一无所有。在中信国安一路的沉沦之中,即使曾经的管理者心有不甘,他也得面对这样的现实: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也许这些品牌成长和衰落的亲历者,也常常会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想起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