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城樓-聳立的不是一座城樓,而是武宣數百年的歷史

武宣在舊城裡有條十字街,十字街向東西南北又形成了四條老街,每一條老街的街尾都曾經有一座城樓。南街的城樓叫南門城樓,北街街尾的城樓就叫北門城樓,舊時亦稱尚武門。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北門城樓。

北門城樓(2019年)

第一期修復工程後的北門城樓

北門城樓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城高6米、樓高9米、通高15米,城門為卷頂內外兩層式,外北層高2.8米,寬3.1米,內層高4.1,寬4.1,城上建二層樓,屬磚木重簷歇山架樑式結構,面寬三間、單間進深,青灰白色瓦,翠綠琉璃滴水,四面翼角,各吊風鈴。封簷板刻繪花卉禽獸圖案。一樓四根石質金柱,八根青磚菱形廊柱。二樓金柱承一樓直頂大梁天面,樓面為木板上鋪青磚。

翼角,各吊風鈴

二樓金柱

武宣縣北門城樓是武宣縣明宣德六年(1431年)遷縣至今保存下來的城門樓,其建築形式古樸雄偉,建築技術高超,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等研究價值,特別在軍事防務上,為研究武宣及廣西區域的明清歷史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北門邊立有來賓市文物保護碑

據說,柳州市東門城樓在進行修復時,就曾經到武宣北門城樓來取磚做樣品,按武宣北門城樓的城磚來修復柳州東門城樓。


柳州東門城樓


北門城樓的牆磚

青石為牆基

站立在北門城樓上,徐徐秋風吹過,似乎看到了近百年前,白崇禧在武宣城牆上,以數百之兵力,智勝沈鴻英軍閥萬人之兵的情形。

航拍北門(2019年)

武宣縣城及北門歷史

六百年多前,

原武宣縣治,

在今武宣縣城東南約二十里的

三里鎮舊縣村


航拍三里鎮舊縣村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

開始提議遷城之事

尋找更適合做為縣治之地

2006年的北門城樓

“北門”兩字已不可辨別


明宣德六年(1432年)

正式將縣城遷即今址

當時築建的是土城牆

從北街看北門城樓

尚未進行加固時的北門城樓

至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

將土牆改為磚牆

城牆高二丈,寬一丈三尺

繞城一週二百九十三丈

共有炮臺十一個

垛口七百五十八個

城牆外有濠溝

寬一丈五尺,深四尺


2007年的北門城樓


曾經的西城牆臺階

縣城建有東南西北城門樓

在各城門樓均設有兵馬司

各門樓駐兵10名

修復前的北門城樓

明崇禎八年(1635)年

把二帝廟神位遷入北樓

2009年的北門城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知縣翁年倫把北樓作為縣義學

北門西城牆上曾經的石桌椅

雍正十三年(1735年)

改為養濟院以棲流犯

同時義學中止

《武宣縣誌》中對北門養濟院的說明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重修北樓城門


“北門”兩字早已模糊不清


民國初年

在北樓設民團局

城樓上的西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

改為武宣鎮公所

修復前的北門城樓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

東、南、西城門樓被拆除它用

僅存北門城樓。

航拍北門及縣城(2019年)

2017年

對北門城樓開始修繕工程

以下圖片為修復前的北門城樓

修復前的北樓已經非常破爛

根據公開的招標信息

現在正投入數百萬資金

準備開始新一期的修繕工程

修繕內容包括

北門東側城牆38.27米

北門西側城牆18.62米

工期計劃300天

北門的城牆

武宣民間把南門稱為生門,北門稱為死門。但數百年過去,生門不在,死門卻依然在述說著武宣舊城6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