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洮南之洮南舊城池

1904年經清政府批准設立洮南府,確定在沙吉蓋毛都建立城池。沙吉蓋毛都“彼時不過一村落耳”。城址甫定,百事待興,亟需修築城垣,一防匪患,二防洪水侵襲。其時荒務未輟,人財兩匱,城牆雖然確定,但無力興修。是歲日俄戰爭爆發,清政府宣佈中立,日、俄兩國在遼南相互殘殺,遼南一帶烽煙迭起,百姓紛紛向北逃難。一時間,大批難民相繼湧入洮南。洮南府發放的臨時救濟已不足以使難民免受飢寒之苦。署理洮南知府田薌谷遂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稟請清政府飭發銀兩,以工代賑,修築城牆。此舉實乃國民兩利之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城牆動工。東西寬940丈,南北長955丈,周長3790丈。底寬1丈5尺,上寬3尺、高8尺。每方土以取土之坑下寬3尺、上寬5尺,斜高5尺,長1丈為標準,發給工銀3兩。總計城牆挖土方3790方,共用工銀11730兩。11月城牆竣工,共耗銀20919兩8分8釐。

城牆四隅各修有一座磚炮臺,每面修有一座城樓。城樓下皆是青磚砌過樑式券頂門洞,安有8米寬雙扇對開木門。東門名為啟文門,西門名為晉康門,南門名為嘉樂門,北門名為誠和門。後通稱此4門為:大東門,大西門,大南門,大北門。

同年9月,府城公議會鋪商“慶升福”等懇請在城牆增設4個便門,以利商民,“振興地面”。便門不修城樓,以示與城門的區別,“該商情願籌款助工”,知府田薌谷亦即照準。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田薌谷卸任後,洮南府正堂孫葆瑨查該商請增開4個便門一事尚未興工。遂令該商立即修築,又派員監工趕修。至是年8月,公議會商民遵喻籌款動工。9月,西、北便門完工。工料共用銀2000餘兩。銀兩系商捐商辦,沒有請款。竣工之時,天已封凍,且款無著,故而未修東、南兩便門。民國11年(1922年)後,相繼修東、南兩便門。東、西、南、北便門分別稱為阜通門、靖遠門、薰格門、安澤門,通稱小東門、小西門、小南門、小北門。後小西門改稱聚寶門、小南門改稱尊榮門,小北門改稱晉康門。8個城門相連城中心四條井字大街。

歷史洮南之洮南舊城池

早期洮南城池和城門規劃圖

繪製時方建七座城門

民國元年秋(1912年)發生“烏泰事件”,城牆每面增修3座土炮臺。8月20日,叛軍抵臨蛟流河北岸,形勢非常危急。洮南府一面急電瀋陽求援,一面組織各階層人士上城牆警衛。因當年秋水較大,加之城內設有疑兵,叛軍不明虛實,不敢輕舉妄動。後吳俊升部馳援洮南,洮南城才免遭覆巢之厄。民國2年(1913年),王秉鉞任北路觀察使時,為防匪患,在北城牆用磚修一座守望臺。並親書“守望臺”三字,懸於臺上,取“守望相助之意”。“守望遠眺”成為洮南四景之一。每當正午鳴炮一響,曰“子午炮”。登臺可望洮蛟二河。縈迥盤繞,恰似銀蛇。俯瞰市街,房屋櫛比,狀如蜂房。故來洮旅客,常登臺以作遊覽,稱一快事。是年補修大東門。民國3年(1914年),飭罪犯補修城牆。民國14年(1925年),各商戶修築城牆,另有徒刑罪犯修築城牆四分之一。民國16年(1927年),商務會改修大東、小北二門。


歷史洮南之洮南舊城池

洮南乾巴榆其遠處疑為增修的炮臺

日偽統治者在東城牆大小東門之間,增修“廣昌門”。並在9個城門之內設衛兵室,盤查過往行人,欺壓百姓,百姓怨而恨之,稱九門為九關。


歷史洮南之洮南舊城池

洮南舊城牆遺蹟

原五一紙廠材料廠內

解放以後,國泰民安。城牆城門失去了它當時的歷史作用。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髮展,市區範圍不斷擴大,原城牆被工、住宅建設等佔用,除北城牆還殘留一段外,其餘城牆早已不復存在了。

今天,建設中的洮南城正跨過歷史的廢墟舊城牆,不斷髮展!(整理自洮南政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