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父母必须要知道

现实生活中,家长经常会被孩子气到火冒三丈,这时候可能就会产生打孩子的冲动。比如下面这位妈妈:


有一次已经晚上11点多了,儿子还在床上兴奋地又跳又叫,一点困意都没有。我白天给学生上课已经疲惫不堪了,但还是哄了他一个多小时,他仍然不想睡觉,那时我实在是忍不住就动手打了他。


打完之后我更难过了,晚上躲在被子哭了好久。我其实不想打他的,可是不打孩子又不听话,心里好矛盾,我该怎么办?


有家长说,孩子淘气时打一顿,他就立马听话了,但是孩子被打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打。

很多时候,家长被气得失去了理智,一边打一边教训孩子,按说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应该有深刻的认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只是被愤怒的家长吓住了,他们的思维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的。

孩子选择“听话”只是为了避免自己继续受到伤害。

所以打骂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也根本不能孩子认识到错误,只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自己想怎么管教就怎么管教,完全不尊重自己的孩子。

殊不知这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在幼儿阶段,孩子通过与家人、老师、同伴等人的交往逐渐形成对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如果这时家长采用打的方式来对孩子,孩子就会产生“我不是好孩子”的评价和认识,这样的孩子难以形成较高程度的自尊,容易自卑,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另外,暴力还会催生暴力。

震惊全国的药家鑫事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有被父母打骂的经历。

药家鑫曾说:

“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


“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它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


于是曾经也是“好”孩子的药家鑫拿起了刀杀向了他人。所以暴力带来的也只是暴力,棍棒底下出来的可能是逆子。

那么,在孩子情绪崩溃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 共情是链接孩子的金钥匙


在孩子撒泼打滚的那一刻,首先,请尝试共情。接纳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发脾气的权利。


你是生气的了吗?

你是难过了吗?

你很想要那个XXX是吗?如果我是你,可能也会很生气。


共情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理解,情绪就会有缓和。我们和孩子,也就能开始下一步的沟通。


● “积极暂停”和孩子和解


“积极暂停”的方法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


比如,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

你现在愿意去你的【小天地】待一会儿吗?我希望那样会让你觉得舒服一些。


(注:这里的【小天地】就是一个【暂停角】/【安静角】,这个角落的搭建和选择,是由孩子一起完成的,里面会放一些令孩子喜欢和感到开心的事物。)


可是此时,如果孩子不愿意接受你的建议,或者执意要做一件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 忍心尝试“自然后果法”

尝试使用自然后果法,这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大人不进行干涉,并让孩子自己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

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


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选择主动的进行改正。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用“早就告诉过你了”等类似的语言进行嘲讽或者斥责。

大人还常常会“不见黄河不死心”呢,更何况是更为执拗的孩子?

但是这个方法使用的前提,一定是,这个自然后果不是很严重,它一定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