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干武:处世有道,授艺有方丨餐饮大V

“那会儿厨师地位不高,远不如司机、电工、锅炉工。尤其相亲的时候特别明显,一听职业是厨师,估计这事就难成了。”尽管七十年代时选择学厨并非最佳选择,乐观的罗干武还是选择了“服从安排”。当时因修建湘黔铁路和湘江大桥招工,他被招进省级工作单位,但没能分上个好职位,最后走进了厨房。但罗干武跟着启蒙师傅陈福初,干点基础的活,白案、水杂,十分勤快。“我们那时候做事快,人又比较灵泛,所以基本上没挨过打。”



是苦,也是甜


日子虽苦,罗干武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想着靠自身努力改变。工作只是谋生,但热爱能让一个人在专业上保持专注和钻研的状态。八十年代时,省里开始重视各个职业的技能评级。对于基本工作本就繁忙的厨师们来说,考级并非易事。考试的内容非常全面,三天半的时间满满当当:半天时间考理论;半天考什锦拼盘,象形拼盘;四项刀工占半天时间,切肉丝,活鸡宰杀、去皮脱骨,切腰花,鱿鱼卷;半天四个点心;烤乳猪半天;六菜一汤烤一天。罗干武说起这些回忆的时候,条理清晰,甚至还大大方方调侃起自己,“我们就是呆(ái)搞,关门搞训练搞几个月的时间,不过考上特级(职称)就能分房子,还能加工资!”谈吐中透着直爽的性子。



古稀之年的罗干武,仍透着常年养下来的开朗性格,说话的间隙,总能想起些年轻时的乐事。“那会儿我们抢着杀鸡,为什么?因为杀一只鸡有两毛钱!一中午能杀三十几只,四五天就能赚够一个月工资,当然抢着干活啦!”他的记忆里,似乎停留着许多旧时的事,随便拿出一两件讲讲,都觉得很开心——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都算不得是什么轻松的日子,但最后记得的,反而是这些。


1992年底,罗干武前往德国工作。头一年的时间,他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假,原本定好每周休息一天,他就用来承担一些店内的清洁工作,赚点加班工资。“因为手脚快,那些活一早上就能干完,能拿到相当于人民币130块钱的工资,在乡里能买两担谷呢!”


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外出玩耍,罗干武不仅不抱怨,还总乐呵呵的,“一年能攒下不少钱!”在生活的琐碎里保持乐观积极,这与他开朗的性格息息相关。他还会笑话自己当年“傻乎乎”,“那时候店里猪脚、排骨、猪肚多的是,老板也允许我们随便吃,当时还以为是老板大方;后来才知道,这些东西他们根本就不吃。”能在过去的事情当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悔恨,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



授艺有方


罗干武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但在国外语言不通,觉得多有不便,于是他待了几年之后最终返回国内,略作休整之后,回到大华宾馆。因为当时厨师评级在本单位的缘故,罗干武结识了不少厨师朋友,在出国之前已经慢慢接收到一些让他做烹饪老师、评委的邀请。回国之后,除了做好本单位的工作之外,他也陆续在广益厨校、岳麓厨校、继湘厨校、宏达厨校、志明厨校、商贸旅游学院等十余个厨校担任老师,为想要跨入这个行业的学员们教授烹饪知识,其中在新东方烹饪学校任教至今已经十年。“教过的学生很多很多,但欣慰的是至今还有不少人有在这个行业坚持着”。



他对教授烹饪是有热情的,有关烹饪的提问他总是乐于解答。他想起曾经带着一些徒弟们去到湖南省驻广州办事处做接待工作,主动讲到“我的醋蒸鸡是做得最好的,当时很受欢迎”,样子看上去十分自信。于是话题顺势一转,到了“授课时间”:三黄鸡砍成块,先用冷水将血水漂干净,再将水烧开,将鸡汆一下捞出放进碗里,把大蒜子炒成浅黄色撒在上面,再放剁辣椒、陈醋一起蒸,蒸出来的菜品颜色非常漂亮。


罗干武在讲述做菜步骤时,不仅会将整个过程描述出来,还会额外加上一些“知识点”用来方便听者理解,“由于加了醋的缘故,鸡肉更加软烂适口,但吃起来不会有很重的酸味”。他的记性特别好,就连手机里存下的电话号码,他能背个七八成,更别说是这些常年挂在嘴边的知识点。三十余年的授课经验,也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每当遇上好学的人,他会产生好感,也更愿意多聊上几句。



闲来无事的时候,罗干武偶尔也爱喝点小酒,与朋友和徒弟们说说生活里的故事。他说起曾经有一次某酒店开业,邀请他去指导了一段时间工作。最后忙完,拿了钱准备回家,结果到了火车站连票都还没来得及买,钱就被扒手偷走了,“真的恨死我啦!”说罢他独自抿了口酒,然后哈哈笑起来,仿佛生活里每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不论好坏,在他看来都算的上是“有趣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