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粗糙的实用主义,将孩子变成不懂审美的美盲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有时候我们往往觉得非常实际有用的观念,

却也许正在毁掉孩子们的审美。

因为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最经常“被代课”;

因为注重实际,太多家长认为:爱画画就是不务正业;

因为注重实际,花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用来给孩子买衣服、玩具零食;

因为注重实用,缺乏审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将我们的下一代,变成彻头彻尾的“美盲”。

我们的父辈,曾经在物质文明不那么发达的时期里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讲究的是实用主义。

他们觉得菜就是用来吃的,不用讲究样式;

盘子的目的是装菜实用,管他美不美观;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整体审美的匮乏。

前段时间,一篇《看完父母新装修的房子,想离家出走》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火了。

网友们纷纷吐槽父母装修房子的审美,只能用四个词来形容“不忍直视”。



过度追求实用化的人都是这样,直奔目标而去,一切过程中的修饰和审美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

美学家蒋勋曾经说过:“美学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

在现代一个物质空前丰盛、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

而审美力已经逐渐发展为新时代需要的能力。我们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将美渗透至生活的细节。

审美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

微博上有一组图片热搜,源于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讲解员许鑫,

图片的主要内容,是四川省安岳县的石窟佛像修补前和修补后的对比。


修补前的佛像,神态悲悯安详,整体造型兼具唐代之浑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中的端庄肃穆,仿若从石中生长出的人体和五官超自然美感。



被修补后的佛像,颜色超奇怪,失去了刻线的流动,巨石的材质的厚重与坚硬的质感,超自然美感荡然无存。


还有南宋时候的一尊艺术价值极高的拈花微笑造像,也未能幸免:


修补后的样子变得文物价值尽失。宗教艺术中的慈悲,谦逊从佛像中透出的美感被毁于一旦。主管部门说是信众们在1994年和2015年,自发筹钱做的佛像修补。相信这些修补佛像的人,初心也是想要维护文物,绝非是有意破坏文物。他们有钱、有心意、有修护文物的热情,但是,却唯独缺少了对艺术的审美。

太多国人的审美,还停留在“红红绿绿的多喜气”、“金灿灿的就是好”的阶段。

吴冠中先生说: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可是现在,对美的麻木、对实用性的追求、美学教育的缺失,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审美能力。

现在很多人穷,往往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没有审美力,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18年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的海报和金马奖海报的一张对比图在网络上被顶上了热搜。



再来看看颁奖现场背景板对比图,伤害也许更大。



你看上面那个,

多有乡土气息多么的接地气啊,

你确定不是乡镇企业家表彰大会的现场吗?

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审美力,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美能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 。

相信大家都听过乞丐和玫瑰花的故事:

一个卖花的小女孩送给了乞丐一只玫瑰花,乞丐回到家之后,他在家里找出一个瓶子装上水,把玫瑰花插进去养起来。

他突然间觉得,这么漂亮的花怎么能随意插在这么脏的瓶子上,所以他决定把瓶子洗干净,这样才配得上这么美丽的玫瑰!

做完这些工作后,他又坐在边上静静的欣赏着美丽的玫瑰,突然间他感觉这么漂亮的玫瑰怎么能放在这么杂乱的房间里呢?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把整个房间打扫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摆放整齐,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出房间.......

突然间整个房间因为有了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变的温馨起来。这时他仿佛忘记了自己所在何处,正在陶醉时,突然发现镜子中反射出一个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衣裳褴褛的年轻人,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是这个样子,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呆在这样的房间里与玫瑰相伴呢?

于是他立刻去洗了几年来唯一洗过的,也是第一次澡,洗完之后找出几件虽然显得有点旧,但稍微干净的衣服,刮完胡子之后,把自己从头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后再照照镜子,突然间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年轻帅气的脸出现在镜子中!

这时候,他突然间觉得自己也很不错,为什么要去当乞丐呢?这是他当乞丐以来第一次这样问自己,他的灵魂在瞬间觉醒了,其实我也很不错,再看看房间中的一切,再看看这朵美丽的玫瑰,他当下立刻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去找工作,自此之后,他努力勤奋的工作,成为了企业家。

简单的故事折射了简单的哲理:

美能够涤荡人的心灵,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

让我们活在当下,重拾生活的审美,

美让我们品尝到生命中最甜的那部分的滋味。

这一切都是实际存在的,是自然而然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的。

你可以把早餐变成这样。


阳台变成这样。


美食与美衣,美的环境全都能让人焕发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

经过爱,见过美,人就越发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用美对抗世俗的粗糙。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