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一个秦淮歌妓,为什么陈寅恪给她写高达80万字的传记?

陈寅恪的名气是不必再赘述了的,作为一个大学者,他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他讲课连清华那些教授都要跑去听。因为他有四不讲,人家讲过的,他不讲,最近有人讲过的,他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他不讲,自己讲过的,他不讲。

所以他每一次讲课都是新内容,不难怪连清华的教授都跑去听课了。

这么一个大学者,其专业著作自然是非常多的,比如什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等此类。然而在他的一生中,花费他精力最大,篇幅最长,酝酿最久的作品却是一部为明末时期一个秦淮歌妓柳如是写的《柳如是别传》。

这部高达80万字的皇皇巨著详细考究了柳如是的出身和经历,由于历史资料的稀缺和匮乏,花费了陈寅恪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晚年的陈寅恪生活过的很不好,加上身体疾病缠身,眼睛几乎失明,双腿也因为摔了一跤而骨折,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采取口述的方式完成这部大作。

关于柳如是这个明朝末年的奇女子,她身上主要有两点尤为传奇。至于她的出身,其实和许多苦难者一样,年幼时即被贩卖,从此流浪江湖,出没于秦淮河畔,因富有才气,又成为“秦淮八艳”之一。崇祯年间嫁给一个大学士,这段经历对她很重要,这个状元出身的大学士很是喜爱柳如是,因此常常教她写诗读文。

后来这位大学士去世后,柳如是被赶出家门,但却已经拥有一身学识涵养。大概正是受这第一任丈夫的影响,柳如是开始和东林党人来往,还常常女扮男装,身着儒服和这些文人们聚在一起吟诗唱和。她的这些行为显然与当时那些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有一种格格不入。

后来她遇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即钱谦益。这时候的钱谦益已经年近六十岁,但是在明朝文坛上负有盛名,又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章重望,羽翼东林”。钱谦益对柳如是也颇为心仪,还别出心裁的以“如是我闻”之名修了一件“我闻室”,以便照应柳如是名字的“如是”两字。

此外又常常带着柳如是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两人的相处颇为浪漫,既志趣相投,柳如是对钱谦益的才气又极为仰慕,顺理成章的就嫁给了钱谦益。不过这位东林党领袖在明朝灭亡后却英名毁于一世,屁股一转就做了降臣。

当时南明政权已经溃败,清军已经快要打到南京,杜牧在《泊秦淮》中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秦淮走出来的柳如是却对亡国怀有一种深深的悲愤感。于是要钱谦益和自己一起投水自尽,殉国明志,钱谦益刚开始和她答应的好好,可到了水潭边却害怕了,找借口说:“水太冷,不能下”。

就这样退缩了,柳如是见状决心自己一人殉国,转身便要往水里跳,但被钱谦益死死拦住不肯。作为一个秦淮歌妓,柳如是能够有这般大的决心和觉悟,显然是极为令人惊诧的,又何况柳如是虽然是一介女子,但却常常和东林文人吟诗唱和,也足见她完全不同于封建女性。

正因为这些缘故,陈寅恪决心给柳如是写一部传记,可是柳如是何以值得陈寅恪在身体健康已经如此糟糕的情况下为她编写一部高达80万字的著作呢?关于写这部书的动机,陈寅恪没有讲,但是从陈寅恪对柳如是的高度评价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他在《柳如是别传》的第一章中说:

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而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在陈寅恪看来,柳如是一个流落在秦淮的小小女子却能比那些高唱忠节孝义的士大夫们拥有更高尚和坚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这一点足以令人为之惊叹和敬重。其次说了陈寅恪晚年过的并不好,因此他或许要借助这本书以及柳如是这个人传递他的一些价值观,譬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正如吴宓的推测:藉以察出当时政治道德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换言之,陈寅恪劳神费力,花费近十年光阴写就这本皇皇巨著,绝不是为柳如是歌功颂德,著书立传而已,而是在回应时代的巨变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

在这本书中有陈寅恪一诗《丙申六十七岁初度晓bai莹置酒为寿赋此酬谢》,曰:

红云碧海映重楼,初度盲翁六七秋。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欠砍头。幸得梅花同一笑,岭南已是八年留。

其中深意,已是不言而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