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线上学习效果咋样?权威调查来了,高中线上教与学实战建议

最近一周,线上教学在很多地方开始正式实施。线上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适应吗?存在哪些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

近日,浙江省教研室组织了全省初中、普通高中学生线上教学情况调查,样本量很大,对改进我们线上教学十分具有参考价值。此外,浙江省教研室还分别对初高中开展线上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一起来看。

问卷样本有多少?

这次问卷调查针对全省展开,样本量也是很可观的。共收到有效问卷558982份。在所有回答问卷中,初中生共有397658份,占比71.1%,普通高中生共有161324份,占比28.9%。小学生不作为调查对象。

被调查者中,参加了或者正在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线上教学活动的占比96.0%,可见当前线上教学已成为浙江省初高中教育教学的常态。

问卷调查了什么内容呢?

一是对现状的调查,即是否开展线上教学、如何开展(作业布置提交等)

二是关注学生对于线上教学的适应度和满意度,例如针对教师态度、能力、资源、平台等。

调查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浙江省主要的线上学习方式为直播(直播参与的课程总占比89.1%),其中纯直播的占比最高,达到51.8%;单纯以资源包形式和以录播+资源包形式的学习方式占比最少。

据老师反馈,直播效果要好于录播。


问卷还对学生作业提交方式和每日课程数量、每节课时间进行了统计。

线上学习中作业完成及教师批改方式汇总


学生每日线上学习课程数情况图


线上学习中每节课学习时长情况图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关注度较高,基本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电子作业(82.0%)。在作业批改方面,学生做完之后大多数(61.0%)发给老师,老师对电子文档进行批改,也有部分(21.0%)是老师提供答案,学生自行批改。随着当前教材和作业本寄到学生手中,这一现象可能会有所变化,纸质作业占比会得到提升。

另外,初高中学生线上学习平均每日课程量为5.31节课,其中每日5节课的比例最高达到34.5%。学生每节课学习时长中超过40分钟的占比最高,接近一半(49.3%),30-40分钟的也有36.4%。线上学习的时长过长或许是影响学生满意度和视力的因素之一。



学生们对线上教学满意吗?


研究有以下三个发现:


学生对于特殊时期组织线上教学整体态度非常支持。


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否已经开展线上教学,其都对在疫情期间组织线上教学来解决学习与疫情的矛盾这一事情比较支持。有接近9成(88.6%)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想参加线上课程,接受老师指导。只有5.1%的学生对线上教学较为抵触,更喜欢自己学习。


学生整体满意度较高,但非常满意的人数较少。


数据显示,学生对当前线上教学满意度比较高,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达到82.9%,这是对一星期以来线上学习的认可。但需要看到的是,本道题目中回答非常满意的人数只有46.6%,比任何一个要素满意度都低,显然学生对于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仍存在一定想法,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各要素满意度均较好,对教师态度最认可,对平台满意度最低。


调查结果显示,对线上教学各要素(老师的态度、老师的能力、线上教学资源和质量、平台)学生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其中学生最满意的是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工作态度,达到了98.1%,可以看出老师的辛苦奉献。


四个因素中,学生对于平台的满意度最低,一方面由于初期平台的拥挤和卡顿导致学生有所怨言,另一方面平台也承担了一些学生的负面情绪,例如钉钉软件的“一星事件”就是学生对于平台不满意的体现。



问题1:线上教学是否需要按平时上课一样排课?每天安排几节课为宜?

建议老师:

受时空、网络、近视防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线上教学不应该把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硬件准备、切换以及知识梳理、思考和活动的时间。根据前期各校的线上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每天最多安排6节课,每节课40分钟左右。

并且高一、高二与高三应有所区分,高一与高二的实际线上授课时间以30分钟为宜,留下10分钟作为教学内容的整理。两节课之间应安排20分钟的休息与调整时间。上下午各安排一次眼保健操。

以生物学科为例,目前省内许多学校根据当前形势,前置了与新冠肺炎有关的基因测序、微生物污染、传染性疾病与免疫等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与情感。

学校教师还可积极尝试果酒与果醋的制作、馒头的制作、微生物与发酵等实践活动,给学生的宅家生活增添乐趣和成果体验。

建议高中生:

线上排课们有平时上课的课程紧密,更多的要关注自身健康,掌握必要的防疫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问题2:高三复习迎考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提高高三教学的效率?


建议老师:

高三的线上课堂可以尝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学生阐述对某个试题、某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那样做,必定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知识应用能力。

建议高中生:

高三学生已经具备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学科思维能力,因此,高三学生在家中最好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自主梳理学科知识点,深入研究高考的命题意图、考查方向和答题要点,深入思考各学科知识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比如语文学科,主动了解当前疫情发展情况,关注社会现象,浏览相关新闻、报道,思考当下特殊生活,并用自己的笔记录、描述、评论。相比大量“刷题”,这样不仅更具教育意义,更显生动活泼,也符合近些年高考语文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情境更加具体真实、答案更加多元开放的趋势。

相信这样的复习对语用题、写作题等相对“灵活”的内容会更有效。对其他相对“稳定”的考试内容,则应偏重方向、方法的指导,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考点体系”。



问题3:怎样布置作业,布置怎样的作业,作业如何反馈?

建议老师:

适当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和检验线上教学活动的成果,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进行线上学习的信心。

教师可积极应用不同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各种功能和小程序,本着方便、高效的原则布置课后作业。客观性作业可采用平台自动批阅、随后提供正确答案的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观性作业可通过学生拍照上传、教师批阅或师生线上交流讨论、互评互学等方式展开。前期的线上教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和教师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某教师于9:00-9:40在钉钉班级群讲授了《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直播课。备课组长在高一年级所有班内的“家校本”栏发送巩固性(不超20分钟)和预习性作业,各任课教师通过建立的钉钉班级群或微信小程序,让学生在群里讨论和上传作业,同时结合语音答疑和微课展示,要求学生在19:30点前上传巩固性作业,教师在20:20前完成作业批改,并将标记为“优秀”的作业分享到班级群内供全体学生学习,最后于20:30前公布详细答案。如还有同学有疑难,任课教师再进行个别在线辅导。

这样的作业运转方式既能有效达成作业的目标,也让家长看得见、摸得着,可管理。



问题 4:现在不少学校请家长上传学生学习时的照片,以此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方式是否可取?如何加强家校合作,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

线上教学对学校、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线上教学活动的主要责任,切忌把责任都推给家长;要信任学生,上传学生学习时照片的做法不但浪费时间,更无益于师生、家长之间建立信任。


学校和教师要让家长了解线上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指导家长为学生准备好线上学习所必需的硬件,并努力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及时的咨询和帮助。要努力避免因软硬件等各种原因可能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的焦虑和失败情绪。

最后:

家长也要信任和支持教师的线上教学工作,家校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共同为学生的学业发展、身心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