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的几乎都学过他的教材,他第1个翻译了《基度山恩仇记》

蒋学模,1918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今慈溪市)观城镇(观海卫镇),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市经济学会原名誉会长。蒋学模一共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著作10余部、文学和经济学译著10余部。

连续再版十多次、印刷近2000万册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政治经济学》。他还是《基度山伯爵》中文版初译者。哥哥蒋学楷也是英语翻译家。

一部中国政治经济学学术史绕不开的学者名字——蒋学模,一本汉译外国畅销书《基督山恩仇记》离不开的翻译者名字——蒋学模。在两个领域挥洒才情的蒋学模堪称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的泰斗。


1917年2月,蒋学模出生于浙江省鄞县。6岁时他离开宁波随父亲到上海求学。1936年到1937年,他在苏州私立东吴大学经济系求学。抗日战争开始后,他辗转入川。1941年,他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之后,他曾担任香港《财政评论》社的编辑。那时候,他的工作异常繁杂与辛苦,每天要阅读大量的外文稿件,并且要迅速编译成中文,这番历练造就了他出众的翻译能力。

1939年,他在四川大学图书馆里读到了英文版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产生了将其翻译给中国读者的冲动。抗战胜利后,他在迁回上海滞留重庆的途中开始翻译《基度山恩仇记》。小说生动跌宕、酣畅传奇,他在翻译过程中也倍感享受。而面世后广大读者的喜爱程度却是他始料未及的。1947年,复旦大学文摘出版社陆续分四册出版了他的译著,当时的书名用了电影的名称《基度山恩仇记》。几十年之后的1978年,《基度山恩仇记》更名为《基度山伯爵》,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全中国再度掀起了一股阅读的热浪。


蒋学模的本职是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对文学的爱好不能消解对经济学的探寻。

1949年起,他历任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61年起,他担任《辞海》编委暨政治经济学分科主编。1978年起,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的编委,为我国的辞书编写同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还是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有特殊贡献政府津贴获得者,第一批博士生导师,2004年,他以长期的卓越贡献获得上海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


他一生撰写、主编和编译的各类著作有40多部,论文100多篇,总共近千万字,最著名的是《政治经济学教材》和《基度山恩仇记》首译中文版。前书共发行1800万册,是同类出版物发行量最多的,可以说80年代的中国大学生很多都是读蒋学模的《政治经济学》成长起来的。他自己开玩笑说,“这两本书可以代表他的一生”。

峨眉山中的特殊课堂

据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蒋学模先生1936年毕业于上海法租界徐家汇的正风中学,1936年9月至1937年8月肄业于私立东吴大学文学院经济系。因淞沪会战爆发,辗转入川于1938年12月转入国立四川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二年级就读,当时留下的通讯地址是成都春熙路的新新新闻社。

从1939年6月起至1943年3月,由于日军飞机持续对成都实施狂轰烂炸,国立四川大学皇城校本部和南较场理学院、法学院均中弹着火,图书馆、博物馆等共127间房屋变成废墟。国立四川大学为求在抗战后方“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为了保存“西南最高文化之根芽”,不得不将学校的大部分迁至几百公里以外的峨眉山麓继续办学,蒋学模先生也随学校一起迁至峨眉山。当时迁至峨眉山的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民国二十八年九月十一日《川大校刊》曾生动记载了蒋学模先生这一批学生当年在特殊课堂学习的环境:

“伏虎寺是文法学院的所在地,这庙宇在全山的庙宇里,算是一个相当大的,可是一下要容纳六七百人,自然也不免拥挤一些。因此除了图书馆、办公室和同学的寝室设在这里以外,在庙的左右另外建筑了许多教室。此外还有新设计的诊疗所,也正在鸠工建造。伏虎寺建筑在山坡上,抬头便可以仰望风横在面前的峨眉山,望见围绕在四周的苍松翠柏,卧在脚下徐徐流动的小溪。清晨林木中浮起一片歌声婉转的鸟鸣,晚暮中可以欣赏着紫红色太阳西坠的霞光。这是多么幽静雅致的情景,一个极好的读书的所在”。正是在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蒋学模与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国优秀的青年们,衷心蕴藏着无限的悲恨与愤怒之火,他们把它发泻到学术研究上去,整日里图书馆中,便挤满了他们的足迹,为着抗战建国的需要,埋下了整个的心灵”。


欢迎关注,分享有价值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