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败笔:收购摩拜是场错误,应该裁员80%以上

去年,美团宣布收购摩拜单车。作价27亿美元现金+美团股票,此外还承担了摩拜10亿美元的债务,合计37亿美元(约为220亿港币)。而收购摩拜之前的2017年,美团全年营收才340亿,净亏损190亿。所以,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原因,需要美团拿出这样的魄力去进行这场收购?美团这是战略亏损还是当活雷锋?

1.为什么美团要收购摩拜?

事实上,美团的压力一直都很大。此前马云曾有意向把美团收入后宫,对外还曾称美团是阿里系的一员。无奈王兴性格强势,不愿屈居人后,哪怕他是马云。所以王兴又引入了马化腾的投资,以此制衡阿里资本。阿里当然不干了,一方面收购饿了么合并成立口碑,以此狙击美团。

在这个事情中,美团是弱者,弱者可以选择的不多。美团的选择是利用两个强者的在新零售板块的战略冲突,以此平衡对美团的冲击。是的,王兴玩的是战国时期就有的国家纵横套路。但也凸显了美团在资本夹缝中生存的无奈,这种无奈在去年的互联网热潮消退下更加明显:美团需要更多的故事才能继续吸引资本,才能维持每年这么多的亏损。

美团在现在诸多互联网企业中,属于想象空间比较大的一位。即所谓“无边界”。传统的互联网主要集中在线上,而线下是当前互联网的战略必争之地。美团在这方面很有优势,无论是团购等“到店”业务,还是外卖等“到家”业务。美团为移动支付、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等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并且这些业务很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互联网生态。

但美团之前一直在解决“吃”的问题,接下来的线下场景很可能就是“行”。所以我们能理解为什么美团之前要做美团打车,而现在为什么要收购摩拜。

美团收购摩拜

2.收购摩拜是不是一项正确决策?

摩拜是易车网创始人李斌投资的项目,拉了个做新媒体的胡玮炜,然后再搭个Uber上海的区域经理。一个新的故事就这么诞生了。但这个故事讲得很清新动人,尤其是对学校里的学生,每天挤公交地铁的职场基层,工厂里上下班的工人。摩拜的出现,确实解决了他们的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但资本抓住了这点需求,然后无限放大。资本渴望的永远是资本,是钱生钱,对具体的业务经营并不感兴趣,也非常外行。所以,才会有广州海珠区庞大单车坟场的存在。我们现在打开APP,显示附近有车,实际上你走过去一看,根本就没法使用:不是二维码被损坏就是脏兮兮不成样子。我们为此还多付出了一些时间精力成本。

单车坟场

有人说毁灭摩拜的是人性。但做商业的难道不该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合理措施,为何还做?胡玮炜想做慈善,难道李斌也想做慈善?后来的一系列资本都想做慈善?除非,这个故事本来就不指望能讲下去。

所以,美团很可能就是接盘侠。接了单车坟场里面的一堆废铁、10亿元被挪用的押金债务、摩拜的一堆员工。瑶台认为,王兴本人或许并不想当这个冤大头,但王兴背后的这些资本,其实也同样是摩拜背后的资本。美团收购摩拜,对资本来讲,无非就是把摩拜的烂摊子用美团这块高速增长的优质业务来掩盖罢了。

谁最终为这场收购买单?是资本背后的出资人、是买了美团股票的投资者、以及摩拜的可怜员工:莫非还有人以为他们都可以成为美团员工?美团只是需要一个故事而已,并不需要太多成本,慢慢把业务跟员工一起,关停并转才是资本该做的。所以才有了美团单车。

现在很多媒体认为,美团应该裁员摩拜80%以上。因为他们对资本来讲都是成本,而美团现有员工可以保证摩拜基本运转。唯一的区别就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还是隐蔽渐进的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