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他是鄧稼先

34年前的今天

他走了

鞠躬盡瘁了一輩子

嘔心瀝血了一輩子

而絕大多數人

直到他去世前一個月

才第一次聽說了他的名字

——

鄧稼先

1986年7月29日

鄧稼先於北京逝世

享年62歲

鄧稼先是誰?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

兩彈元勳

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然而

有多少人真正明白

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

活得究竟有多偉大?

走得到底有多壯烈?

“娃娃博士”

不足兩年修滿學分並通過論文答辯

獲得博士學位那年

他只有26歲

也正因此

鄧稼先有了一個綽號

“娃娃博士”

抗日戰爭勝利那年

鄧稼先圓滿完成大學學業

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

他回到北京

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助教生涯很短暫

因為他一心想著

學習、掌握更先進的知識

才能報效國家

1948年,鄧稼先遠渡重洋

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

1950年8月,獲得博士學位

就在同一年

他毅然踏上歸國的輪船

迫不及待投入祖國的懷抱

“老鄧”

1958年

鄧稼先接受了一項特殊的任務

——

“為國家放個大炮仗”

二機部在北京成立核武器研究所(九所)

設立兩個研究室

鄧稼先是理論研究室的主任

帶領剛畢業的大學生

"白手起家"開始原子彈理論的研究

鄧稼先對待大學生們

就像對待弟弟妹妹

常常把自己的糧票分給大家

剛開始

大學生們還“主任”、“主任”地叫

但是鄧稼先一再聲明:

“你們就叫我老鄧!”

據當年與鄧稼先朝夕相處的同事回憶

“翻他的衣袋找煙抽

翻他的抽屜找糖和點心吃”

是常有的事

平易近人、謙遜隨和的外表下

是強大的責任心和巨大的壓力

原子彈該怎麼搞?

誰也不知道

而在嚴格的保密規定下

一切的壓力、苦惱、焦慮

都只能自己消化

鄧稼先全家

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回憶說:

“我問他,調哪兒去?他說不能說

我問幹什麼?他說不能說

我說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的號碼給我

我給你寫信

他說不能寫信,不能通信

他說這個家以後都靠你了

他說

我的生命就獻給

將來要做的這個工作了。’

他這句話說得非常堅決

他說

如果做好了這件事,

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

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兩彈元勳”

那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原子彈研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

他們能夠利用的科研設備

簡陋之極

電子管計算機、手搖計算機、

計算尺甚至算盤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最早輪廓

就來源於那些無窮無盡的計算

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境內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這是基地監測地下井核試驗的工作站。唐召明攝

1962年底

鄧稼先領導起草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

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經常深入實驗現場

與實驗人員研討實驗方案和測試結果

指導理論部工作人員

做好實驗預估和結果分析

1964年10月16日下午十五點整

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

驚天動地的巨響伴隨強烈的閃光

蘑菇雲沖天而起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來不及慶功和休整

鄧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氫彈的研究中

僅僅三年之後

1967年6月17日

中國第一顆氫彈核爆炸成功

研製核武器

有一個最可怕的惡魔

就是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傷害

更不必說多年承擔沉重的任務壓力

夜以繼日的工作強度

……

1985年

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

住院期間

他動了三次手術

每一天都疼痛不止

止痛針

從每天一針發展到一小時一針

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

臨終前

他思考的

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

他最後留下的

是這樣一句話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這是中國“兩彈城”內鄧稼先舊居的書房。劉坤攝

從1958年至1986年

28年間

我國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

其中有15次是鄧稼先親自指揮的

100%獲得成功

28年

他隱姓埋名

沒有公開發表過一篇論文

除了組織

沒有人知道他的工作地點、工作內容

28年

他把自己的一切

都奉獻給了國家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鄧稼先”

歷史會永遠鐫刻下這個名字!

我們會永遠銘記!

來源:新華網

本期編輯:李娜、朱田恬

致敬,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