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位徘徊,违规股权拟清退 上海人寿的转型之路怎么走?

上海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满足监管要求,但在人身险公司中处于偏低水平,同时健康险收入不振、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也颇受关注



《投资时报》研究员 汤巾


在保险行业严监管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各家险企也需要不断纠正自己的航向,以顺应合规管理要求。


日前,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人寿)因违规股权清退获得新进展而受到市场的注意。根据该公司发布的公告,上海人寿原股东上海和萃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和萃实业)和上海洋宁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洋宁实业)分别转让82500万股,股权比例分别为13.75%,转让后两家公司彻底退出上海人寿股东行列。


上述合计27.5%股权,将由上海人寿第一大股东览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览海集团)增持12.8%,后者持股比例从原来的20%上升至32.8%。其余部分则由上海中静安银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静安银投资)、上海银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银润控股)和大连迈隆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下称迈隆国际)三家接盘。


自2015年2月成立后,上海人寿次年即实现盈利,保险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发展可谓迅速。不过,该公司也因万能险占比过高被监管层点名整改,并因隐瞒股东关联关系、高管学历造假等问题屡屡陷入舆论漩涡。


对于这家昔日的万能险大户来说,转型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新进股东能否予以助力?持续偏低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如何改善?业务结构怎样进一步优化?波澜不止的上海人寿,自我革新之路依然显得任重而道远。


“在保险姓保要求下,公司确实做了一些调整,正在往好的方向变化。”上海人寿方面对《投资时报》回复称,“部分股权的变动,不影响我司既定发展战略的实施。下一步,我司将按照‘价值引导、特色经营 ’战略发展总要求,充分发挥览海集团和其他股东在医疗、康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探索‘保医结合、健养联动’的健康险发展新模式,在健康管理、保医对接、康养服务方面打造产业链闭环,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


上海人寿股东变更前后对照表

数据来源:上海人寿公告


违规股权清退进行时


时间追溯到2018年7月,彼时原保监会对上海人寿下发《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指出其股东洋宁实业、和萃实业在2016年的增资申请中隐瞒关联关系、超比例持股、提供虚假材料,决定撤销此前对两家公司参与增资的行政许可,同时要求自本决定下发起3个月内,上海人寿应抓紧引入合规股东,确保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如今时隔近两年,上海人寿违规股权清退一事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洋宁实业、和萃实业将清盘退出,而接盘方除了上海人寿第一大股东览海集团外,还出现三张新面孔。


根据公告,中静安银投资、银润控股、迈隆国际将分别持有上海人寿3.06亿股、2.94亿股和2.82亿股,股权占比分别为5.10%、4.90%和4.70%,分列第六、第八和第九大股东。


这三家新晋股东各有怎样的来头,能否助力上海人寿的业务协同发展?


资料显示,中静安银投资的经营范围为实业投资、资产管理、物业管理和进出口业务,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上海人寿公告称,中静安银参股符合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宗旨,有助于与公司多领域业务合作。


银润控股是集休闲旅游、安保服务、广告传媒、矿产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据悉,该公司在浙江安吉打造“天使乐园休闲旅游度假园区”,发展养生养老旅游产业,将与上海人寿探索商业保险与健康养老服务融合,实现康养联动发展。


另外,迈隆国际以物流和游艇产业为发展重点,将发挥游艇俱乐部高端客群优势,拓展上海人寿的保险服务领域。


上海人寿成立以来净利润变化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上海人寿年报和偿付能力报告


业务结构调整之殇


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正本清源——近年来,这些体现新的监管要求的关键词,已然注入到各家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业务发展中。


改变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阵痛,而那些倚仗万能险迅速做大规模的险企,对此的感受或许更加深刻。


上海人寿成立于2015年2月15日,根据原保监会披露的数据,该公司当年实现规模保费144.89亿元,其中原保费收入44.01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100.88亿元。也就是说,代表万能险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在其保费结构中占比达到69.63%。


2016年,监管层开始重拳整顿万能险,短期高现价产品被叫停。上海人寿当年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近120亿元,占规模保费的比例为52.48%。年底,该公司因万能险规模过大而被监管层点名,责令整改。2017年,上海人寿原保费收入和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降幅均在三成以上,但后者占规模保费的比重继续在50%之上。


2018年,该公司保户实现规模保费171.29亿元,其中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107.2亿元,占比仍高达62.59%。据报道,2019年,上海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规模保费的比例下降至41.9%,但2020年前两个月,其万能险业务占比又反弹至51.68%。


除了万能险占比偏高,上海人寿健康险保费收入不振和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也持续受到外界关注。年报显示,2017年和2018年,该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仅分别为1414.24万元、4761.59万元,均不足当年保费收入的1%。按照销售渠道划分,2016年至2018年,该公司银行邮政代理保费收入分别为108.43亿元、62.28亿元、62.98亿元,在保险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均超过95%。


上海人寿方面称,近两年,公司不断加大业务结构调整,万能险业务量持续下降,保障型业务比例正在提升。截至去年9月底,公司健康险同比增长2倍,长期期缴型业务占整体规模也在不断提升。


从盈利情况来看,上海人寿打破了寿险业“七亏八盈”的规律,虽然成立当年亏损5.02亿元,但2016年即实现0.59亿元盈利。此后,伴随着万能险整改,该公司盈利出现不小的波动,2017年和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1.15亿元和0.33亿元,2018年下滑幅度达到71.5%。2019年各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当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6.23亿元,净利润1.85亿元,相对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人寿的偿付能力指标在同行中仍处于偏低水平。2019年四个季度末,该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0%、134%、127%、13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2%、127%、121%、127%。根据《投资时报》此前推出的《中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2019》,在纳入统计的73家人身险公司中,上海人寿2019年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排在第67、第65名。


对此,上海人寿表示,在偿付能力方面,截至目前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指标均符合监管标准。下一步,公司将与监管部门积极沟通,通过市场化的途径进一步提高偿付能力。


上海人寿2019年各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

数据来源:上海人寿偿付能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