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如果是熄了火,留给他的机会还有吗?


吴三桂(1612--1678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市)。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明朝将领祖大寿外甥。武举出身,崇祯帝是为辽东总兵。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率军入关勤王。等吴三桂抵达山海关时,崇祯帝已在煤山上吊自尽。

李自成占据了北京城,吴三桂本有意投降,但由于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投靠了多尔衮,引领清军入关。

陈圆圆这档子事,众说不一,但吴三桂投靠后金与之脱不了干系。

吴三桂为清廷稳固政权,击败李自成及明朝残余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平西王。

在康熙决定撤藩时,吴三桂反叛,招致了覆灭的下场。

如果吴三桂及早放弃兵权和领地,是否能够全身而退呢?

在豹眼看来,如果吴三桂一开始就想全身而退的话,还是有机会的。但这个机会不是在取得领地、成为藩王之后,而是在大清入关时就该考虑此事。

但吴三桂心比天高,他比大清更想取代明朝,怎么可能放弃兵权呢?

等到大清坐稳了江山,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想放弃兵权领地,但大清已经不可能再善待他啦。

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鱼死,要么网破。吴三桂一直就是大清这张大网中的鱼,不可能再有逃脱的机会。

01

吴三桂与多尔衮联手击败李自成时,就决定了吴三桂最终的命运。

当时,李自成占据了北京,在关外多尔衮大军压境。明朝的灭亡,致使吴三桂顿时失去了依靠,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这既是一种危险,但也是一个机会,他游离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企图进行投机。

在这历史关键时刻,吴三桂何去何从,其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他自己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他的选择是绝对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

明朝的灭亡,固然有许多原因,有的史学家还能追究到朱元璋时代诛杀功臣及其一系列的政策,能追究到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耗尽大明朝的国力上,能追究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诸如此类。总之,不是崇祯帝一人的过错。

但大明朝的确是已经灭亡,亡了就是亡啦,这里不多说这个事,就当时的局势,分析一下吴三桂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选择吧。


第一,李自成的所作所为。

李自成在太监王德化引导下,从德胜门进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这几步走得很酷哦,可问题是,进入内殿后,却忘记是咋进来的。

德胜门,以德为胜,王德化是否希望李自成占据北京,要树德以取信于天下呢?

承天门,是天意安排,王德化是否在预示明朝灭亡,闯王代明承继大位是天意使然呢?

不得而知。

李自成入住了紫禁城,首先做的事就是封宫女窦美仪为妃。

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由此,京城秩序良好,店铺营业如常,得到了京城民众的赞誉和支持。

"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有两个兵士抢掠绸缎铺,被立马处死。于是,民间百姓十分欢喜。

这些事都好做,不许别人胡作非为容易做到。可是能不能管住自己,是个最大的问题,坏就坏在男人管不住下半截。巴掌长的一小截都管不住,还能管得住天下吗?

李自成首先纳了一妃,其手下大将刘宗敏也没闲着,就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给收缴了。这跟刘邦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大肆搜刮珍宝美人,大摆宴会,最终被项羽击败,如出一辙。

刘邦输得很惨,但运气很好,最终还是得到了天下,而李自成就没有那么幸运啦。

李自成三番五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本来也有投降的打算。但得知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了,思想就产生了动摇。

有说法认为,吴三桂就是因为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才反叛的,这没有足够的证据。

但李自成俘获了吴三桂全家,为了保全家人,吴三桂有投降的意思,这倒比较可信。

试想一下,如果刘宗敏不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李自成能够保护好吴三桂的家人,或者以此作为人质与吴三桂联合,共同抵御多尔衮的大军入关,历史将会是另一个结局。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后,吴三桂也没想做大明朝的忠臣,浑水摸鱼或者有更大的企图,是其真实的目的。

但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既忘了德胜门,也忘记了承天门,辜负了王德化一片苦心。

等明白吴三桂是假投降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战胜他的最佳时机,他已经与多尔衮勾结起来,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李自成的失败,咎由自取,但却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同时也决定了吴三桂的命运,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第二,吴三桂鼠首两端,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走向。

子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尽管吴三桂是官二代,身份高贵;李自成是牧羊人,地位卑下。出身有贵贱不同,但都是大汉民族的兄弟。多尔衮算啥?蛮夷民族,是外族,自古就是大汉民族的死敌。

在外族势力虎视眈眈、大军压境之际,吴三桂不是兄弟联手抵抗外族入侵,反而是引领多尔衮入关,共同对付李自成,以谋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是多么可恶。就算吴三桂想称帝也未尝不可,但必须先把外族打败赶走,然后再抢天下才是。

吴三桂居然勾结外族,先对付李自成。就这个境界和德行,吴三桂是自作孽,不可活,死有余辜。

吴三桂表面答应李自成的劝降,暗地里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联络多尔衮对抗李自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多尔衮也表面答应吴三桂,但却迟迟不出兵。就在李自成于一片石击败吴三桂,两败俱伤之际,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再次求援后,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

吴三桂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于是投降了多尔衮,引领大清军队入关,将李自成击败。

李自成败退北京,仓皇称帝。之后杀死了吴三桂家人三十四口,急急忙忙撤离了北京。

多尔衮把清廷由盛京迁都北京,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如果吴三桂就此打住,交出兵权,或许能够安安稳稳做几年太平王爷。

但此时的吴三桂还有更多的想法,有更大的野心,他咋会就此收手呢?

02

吴三桂的野心,不可避免地注定了他的命运。

吴三桂手握重兵,如果既不投降李自成,也不勾结多尔衮,坚定地保持中立;

如果李自成聪明一些,不要急于进攻吴三桂,那么多尔衮也不敢轻易对吴三桂动手。假以时日,静观天下之变,历史或许是另一个结局。

不可否认,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都是天下枭雄,但最终还是多尔衮棋高一着。大清取得天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是胜者为王。

但吴三桂跟李自成一样,都不甘心失败的命运。

吴三桂投降大清之后,依然与大明的残余势力暗地来往,与南京福王政权眉来眼去。

对于吴三桂的暧昧态度,清廷是门清,心知肚明。

首先,清廷为了笼络人心,就要收买大明王朝那些旧臣和降将,自然不到卸磨的时候,也就不会杀驴。此时,无论如何是不会对吴三桂下手的。

如果此时吴三桂交出兵权,起码在大清坐稳江山之前,吴三桂是平安的。

其次,李自成逃亡西安,其势力还在,还有其他的起义军。大明朝被推翻啦,他们就是反抗大清的生力军。这些反抗力量需要李自成协助大清去剿灭。

第三,大明朝的残余势力及忠于大明的臣民,也对大清政权的稳固构成极大的威胁。给与吴三桂安稳,就是很好的绥靖策略。

吴三桂投降后,成为唯一独自统领军队的降将。大清需要依靠他的实力来消灭李自成等起义军及残余的明朝势力;吴三桂也想继续玩弄他的把戏,借机占据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吴三桂借机占据了云贵,但大清却占据了大部分天下。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出师缅甸,擒杀了桂王,明朝的残余势力彻底清除。

此时,李自成早就不知道被赶到哪里去了。反抗大清的力量已经全部清除,是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吴三桂的时候啦。

不必去说结果,看看这个过程,只要是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想到,清廷下一步会做啥啦。

此时,已经不是吴三桂想如何的时候,命运已不再掌握在他的手中。他的结局必然是,无论他如何选择,都是死路一条。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即位不久,吴三桂也灭掉了桂王。

康熙先给一个甜枣,以擒杀桂王之功,晋爵吴三桂为亲王,还把其长子吴应熊招为大清驸马,加吴三桂少保兼太子太保,可谓皇恩浩荡哦。

随手就是一个巴掌,康熙二年(1663年),也就是灭掉桂王的次年,康熙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平西大将军的印绶。

甜枣还在嘴里没有吞下,巴掌却接二连三的来了。接下来云贵官吏的人事任命权、藩下的司法权全部收归了中央。

还没有等吴三桂喘口气,康熙小皇帝就下手了,哪里还等吴三桂交出兵权和领地呢?

就这个局势,如果吴三桂束手待毙,其结局具体是个啥情况不好说,死得是不是更惨不好确定,但不会太好,是否比造反更惨也未必不可能,韩信就是个佐证。

有人说康熙要比刘邦仁慈一些,但情势不同啊。刘邦再狠,也没有对刘姓诸侯王下手吧。如果刘邦活得更久一些,那些不安分的刘姓诸侯王一样逃脱不了他的毒手。这就是政治,没有仁慈不仁慈一说,康熙也一样。

吴三桂也想到了妥协,并付出了行动。

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可能考虑到了功高盖主的危险,主动上疏辞掉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康熙也不客气,直接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辽东老家,康熙乘势做出了撤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提出撤藩要求,依例照准。

吴三桂没得办法,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说很好。

自始至终,对于三藩提出的任何解除权力的请求,康熙都是毫不客气,照单全收,没有任何慰留之意。

这种做法,岂能不令人生疑?

但时势如此,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条件啦。就如同当初吴三桂投降多尔衮一样,已经战败,无路可走,不投降又能如何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么选择任人宰割,要么选择造反。同样是死,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吴三桂同样在想,皇帝天生也不是你爱新觉罗家的,谁抢到算谁的。

就像李自成,经过承天门进入内殿,也未必就是天意要把皇帝给你,还得靠实力说话。

接到吴三桂的撤藩请求,许多大臣建议康熙悠着点。

但康熙力排众议,决定撤藩,说: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由此可见,康熙是真的狠角色,如此坚决果断,不愧是千古一帝。

吴三桂哪里是康熙的对手,尽管他“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

精神可嘉,最终还得看能力和势力。

从吴三桂在山海关首鼠两端、投机取巧来看,那时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的命运。纵观吴三桂一生,总是在投机,其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吴三桂不可能自己提前主动罢手,等他想罢手的时候,已经没有可能和机会。

康熙的意图很明白,不管你吴三桂是否要罢手,都必须铲除掉,没有例外。因为兔已死、鸟已尽,吴三桂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只剩下威胁。

看看大清朝后来那些狠角色,杀功臣没有一个眨眼睛的,难不成就康熙一个仁德之君吗?

不可能,时势不同而已,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