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岳母刺字”考场给儿子提醒,不如把这件事做好了管用

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是一个厉害的律师,某北京顶级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不过这个身份对我们这个眼界高端的父母圈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家那个校内顶级学霸女儿才是我们围观他的重要原因。

他说,女儿从来不上补!习!班!

WHAT?我是不是听错?这么优秀的姑娘,是踏着云彩从天而降?这个打开的方式不对啊!老母亲们天天穿越京城,占领京城补习最高地,居然输给了一个不上补习班的姑娘。这让我们情何以堪!

当我们都用无比怀疑淹没他的时候,他说,是啊,工作忙没时间,觉得上补习班也是浪费孩子时间,所以就让孩子自己呆在家里放羊了。孩子也高兴,喜欢看书,每天就是读啊读啊读,从哈利波特到世界简史,再到楚辞汉书,姑娘当家里是开出版社的了。

……

我觉得吧,这个天儿是聊不下去了。

读书是我们一辈子都最需要干的事,知道但做不到。孩子考试,有现代岳母刺字手背“题目看两遍”,这都是阅读培养不到位,读题有时难免漏字造下的孽。谁让这个世界和父母作对的人发明了手机呢。

我们很多人的孩子都不爱读书,我朋友的女儿先后在澳大利亚、英国、德国上学,今年快十二岁的她,并不很爱读书。他们家庭的日常对话是这样的。

妈妈有一次当着我的面批评她,“你每天30分钟的看书任务都是应付我”。女儿就噘嘴不回应。

我就问她:“你和她一起看过书吗?”

“我总不能一直盯着她吧,这还要管那两个小的呀。”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父母都觉得孩子就应该天生自觉,但是想想你小时候,会在跳绳弹珠和读书学习之间,选错吗?所以父母不要动不动就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爱读书,我们先自查自纠。

读书要首先有环境,然后要有兴趣。所以读什么书,要让孩子去选择。

他拿了一本金庸,你就如临大敌,说这是闲书,那能有兴趣才怪呢。不过这事儿郎永淳干得出来,他就觉得孩子所有的兴趣都应该转化成价值。但是你没听过高晓松说的吗?就要干那些人生无用的事,诗酒远方有幸福。

我有一个朋友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就是让他自己去选书,喜欢托马斯小火车的时候开始买书,一下妈妈就下单两个版本,拼音和纯文字版。这样孩子学了拼音就能自己读书,自己体会这种阅读的乐趣。而没有拼音的,就靠妈妈讲故事他自己记忆。

人家妈妈就不会说,你以后又不去修火车,看什么托马斯小火车?后来他们去了荷兰,买了原版英文的托马斯小火车绘本。她家儿子都已经六年级了,有时候还会翻出这些书,跟妈妈讲英文版和中文版本的情节里有啥不同。

因为工作关系,妈妈经常带着儿子全世界飞,儿子的包裹里始终都有书这个行李。下次出门,你可以看看自己的行李箱,是不是除了零食就是游戏机?差距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啊。不过不喜欢带书,我也有一点理解。

国外的书选纸大部分都是再生纸,拿在手里特别轻巧,中国的书且不说纸如何了,光是封面,封一、封二…搞电光纸、腰封这也罢了,还弄个硬壳皮,你要是带一本DISCOVERY的科学书,感觉就像是带了一颗大榴莲。看出来了没?我也是喜欢带书出门的老母亲。

一周内有一本书得反复读。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反复的重要性以及其具备的生命力,所以在给2到6岁的孩子培养阅读能力时,家长一定要记住反复阅读的原则。反复阅读的意思就是这周每天的读书时间内某一本书必须认真读,逐字逐句地读。

在国外,老师会教给父母几个培养孩子阅读的方法: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读书。对于刚刚学习阅读的孩子,家长做一个尽职尽责的陪读。主要就是提醒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内读书。

我们常常听说外国人有晚饭后的阅读时间,这个时间他们就是留给孩子的,和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彼此也逐渐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亲子关系。

说道阅读方法,可以让孩子读给家长,也可以是家长读给孩子。如果孩子很小,当然是大人读为主,但一定要边读边手指着字,这样有利于孩子识字能力的养成。但慢慢地,你会发现在你读的过程中,孩子也会喜欢参与,如果他她认识的字,一定会抢先读给你。

我最初坚持的方法是一人一句,每个人读到句号,就该另外一个人读。

我告诉孩子,叹号、问号和句号是一样的,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其实这些都是无心的,但这让他后来学中文标点符号也受益不小。还有一点很重要,家长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要留给孩子看图画的时间。当然有时候我们想赶紧读完,自己干点别的,但孩子有他她的节奏,我们不能敷衍,也不应该打乱他她们。

比如我儿子到现在都喜欢看书上的配图和插画。有时看这些花的时间很长,那就随他。陪读、讲故事在12岁以前都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要完成的功课。因此太早给孩子停止讲故事、停止亲子阅读是大错特错的事情。

据专家们分析,孩子在12岁之前,通常他们的听力比阅读能力强,他们可以听懂、理解复杂而有趣的故事。

而且讲故事通过听力传输到大脑记忆下来,进而增强孩子日后的阅读能力。

遇到生词怎么办?

读书时孩子遇到生词最好不要先去查阅字典。家长也不要一下子给出答案,而最好的方法是跟孩子去推断生词的意思,之后再去找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其实加强了孩子的记忆,让孩子印象深刻。

另外,对于生词的意思家长有必要跟孩子讲清楚,而且启发孩子使用生词更为关键。比如利用生词组词、造句等。必读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特别的本子,将精读过程中的生词记录下来,这样便于温故而知新。

最后,你要和孩子交流故事。讨论内容包括几个方面。比如让孩子重复叙述一遍故事。有一个很厉害的语文老师曾经跟说,其实给孩子讲故事最后一定要交流,这样才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思考力。

我就问她,那要问什么问题比较好呢?她说,很简单啊,你就问问哪个画面孩子最喜欢,哪个情节孩子记忆最深刻,问问孩子喜欢的原因。再加一个哪个部分不喜欢,为什么呢?哦哦,我恍然大悟。这算是给家长偷个懒?

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有不同任务。让孩子复述故事,让孩子给故事写续集,甚至让孩子假设自己是作者,给故事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

我比较喜欢的是画画,不会写字孩子也能记录自己读的书,你也能看到孩子印象深刻的是哪个部分。

你知道孩子可以一心二用吗?很多时候,你误解了孩子,他们的能力超出你的想象。

这是真的,我朋友尝试过在孩子搭乐高玩具或是画画做手工时给他重复放一些故事和唐诗之类的,每次放我都想只是听听,灌灌耳音,没有什么必须背过的硬性要求。但事实证明,他在玩耍的过程中,也无意识地记住了不少这些知识。

这个朋友提到的做法,其实跟我们英文老师说的磨耳朵是一个道理。阅读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文字图片,还不能缺少声音。要不然有那么多孩子愿意听故事,是吃故事的娃呢。所有的摄取,都是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让他们可以更多的认知这个世界之大,科学之美。

那从今天开始放下手机30分钟,陪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吧。这是不是有躺赢的感觉?不用陪写作业,不用在培训班之间奔波,咱们也能拥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啊!

收藏举报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