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对疫情的反思

今天是清明节,也是全国哀悼日。10点整,防空警报准时响起,响彻天际…

这次疫情的惨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最开始我们以为是国难,小心谨慎的待在家,嘱咐亲朋好友不要乱跑,要多洗手多消毒。

而今,病毒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扩散至全世界,全球感染人数累积100多万例,死亡人数达5万多人。新冠肺炎已然成为一场全球的重大灾难。

现在这种状况岂是各国政要在三个月前能预测到的?没人希望形势失控,可偏偏在无意识或有意识中进行放任,这种行为不得不令人深思。

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及民生、经济状况不同,但通过此次疫情来看,其共同点是人民的安危其实不是掌握在医院或医生手中,而是政府手中。政府的态度、执行力、国家硬实力等因素决定了疫情之战的进度成败。

在这次疫情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强大的号召力和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并以铁腕和速战速决的手段成功的缩短了疫情周期,也防止了因海外病例输入继而可能造成的二次扩散。

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是什么“成就”了这次疫情的严重性,为何在有专业人士严肃的警示之下,疫情会得以如此大面积的蔓延?

反思是为了下次能够在事件的开头就进行严防死守,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运动式的救火,堆砌起不必要的牺牲。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得不说这次疫情十分贴切的应验了这句话。也许真是安乐太久,所以我们习惯性的忽视了潜在的风险。或者以以往的经验而言,我们自觉幸运,觉得坏事怎么都轮不到自己头上,于是抱着侥幸心理行事。

一场疫情将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内心态及冗繁程序暴露无遗。疫情过后,我觉得这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反思的,那就是过于看重稳定和政绩的心态。

稳定本无错,但为了追求稳定无视和掩盖问题无异于以权压人。问题并不会因为无视和掩盖而消失,它往往会愈演愈烈。显现的方式就是对抗,隐性的方式就是失望和放弃。

世事的常态就是无常,谈得上什么稳定呢?无论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学会应对无常,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压问题。这也是政府人员为什么要学习应急管理的原因,可惜大多数人是把它当做应付式的灭火措施学的,结果造成了行动及舆论上的被动。政府更应该多做前瞻性的工作来把握主动权,而不是被人跟在屁股后追问。

我们可以看到,在每次重大危机之后,人心的重建都是很难的。比如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它的余波导致了无论这些年政府如何扶持国产奶粉企业,各种宣传和辟谣,可至今为止依旧有很多人不信任国产奶粉质量,宁愿绕道买进口品牌。

又如在应对上访问题上,很多地方的做法就是“一刀切”,不管当事人的缘由是否正当,都是先截下来再说,问题解不解决也再说。维稳的对象是人,人心很脆弱,精力也十分有限,缕缕遭遇打击就会败下阵来。

那种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讨个说法的人,除去一些精神不正常的和认知存在偏差的,大多数是因为无可奈何才会去“折腾”。可堵而不疏的做法等于是用冷水浇熄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这并不是行政为民所想,为民所需的正确姿态。

当维稳的对象换作了不按套路出牌的病毒,连细胞都算不上的它哪有什么大脑和心呢?它只是一个劲的为求生存而放肆的繁衍、变异,不断壮大它的家族。此时人为的掩盖对它来说,只能起到反作用。

在病毒面前,人类不得不紧急联盟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团结一致对抗病毒。可疫情过后呢?我们会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吗?

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之所以现在能够悼念,是因为我们都是此次事件中的幸存者。如果继续抱着侥幸的态度过活,那下一次指不定不会这么幸运了。或者,我们的侥幸态度可能导致另一波人沦为新的不必要的牺牲品。

即使不是病毒,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包括政府人员自己。我们需要政府的公权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政府的权利,更是义务。

权力的位置光鲜照人,站在那儿的人是得能够妥善解决实际问题的,且怀有对民生大众的怜悯之心。

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值得纪念,愿这样的牺牲不再有。愿这次疫情中痛失挚爱的人们带着逝者的那份希望,坚强的活下去。

春天已至,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