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何时开始被一些人有组织有预谋的黑化的?并会造成哪些影响?

鹰击越长空



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是靠靖难之役造反从侄子的手中抢夺而来。在大义、名分上都自我感觉理亏,因此朱棣做了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出身正名。先是在明史中修改了其亲生母亲的身份(个人认为是碽妃),认已逝马皇后为母。这样朱棣就在名分上有了依据,因为按照祖宗的规矩,皇位传承是立嫡立长。其次朱棣还在明史中大量更改朱元璋和朱标、朱允炆的关系,大肆渲染朱元璋在位万年期间,多次斥责朱标,心生厌恶,反而对朱棣越来越喜欢,甚至多次想更换太子。对于朱允炆,朱元璋更是没放在心上,认为年幼德薄。然后就是朱棣靖难之役期间,忠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等全部在明史中冠以污名。其中最过分的就是处置一个叫黄观的人。这个人是非常厉害的大神,因为他是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的奇才,由于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忠,所以被朱棣从恩科录中除了名,这里我也想替黄观这位大神正下名。十年寒窗无人问,得来功名岂能否?

正是这位传奇的一代帝王的手段,传至后世的明史早已经面目全非。在这件事上,为了自己的目的恶意篡改、黑化史书实在是为人所不齿。而我们后世的子孙想要研究这段历史只能从杂史、野史、笔记、传记等一些残本中去抽丝剥茧寻觅真相了。虽然这一过程困难无比,但我们的先人和当代有识之士仍然为此孜孜不倦地为我们找出了一些可靠的真相。历史大势浩浩汤汤,不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就可以更改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这就是本人的观点,我认为明史从朱棣开始就被黑化、篡改了,影响着后世的历史文化研究进程,造成了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为人所不清不楚,实在不该。感谢各位看官观看,我是历史爱好者,孤灯寒门客!


孤灯寒门客


如果想到了解《明史》是否客观,我认为应该多少去读一些主要一些本纪和传记,现在网上很多无脑明粉,主张明朝的很多负面内容都是清朝所改,因此认为反应明朝历史的正史书籍《明史》是清王朝有组织预谋,为抹黑明朝的为编撰的史书,至于为什么这样认为,他们也数道“《明史》编撰100年,同样是二十四史的《元史》一年就编好了,这不是想法子篡改,还是为什么原因呢”,其实有这个时间,不如自己亲自翻翻查查,至少看看名人大家的评价,来的实际。

《明史》不仅没有黑化明朝,反而美化的明朝,这样说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服气,其实确实是这样的。《明史》编撰的初衷除了确立清王朝的正统地位之外,其次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笼络汉族士人集团。因此在编写明朝历史的时候,基本上把明朝皇帝很多不良嗜好一带而过,功绩写一大堆,比如“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就是出自《明史·成祖本纪》中的,你觉得明朝真“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我觉得太夸张了,但是明朝遗民汉族士人看着爽就好,野史中记载的朱元璋弑杀在《明史》提及都很少,著名的朱元璋送徐达吃老鹅的故事,要想黑朱元璋,完全可以引用在《明史》当中,连英宗这样典型的昏君,都评价为较为正面,写道“有治平之象”,连被瓦剌俘虏,都写成“英宗北狩”,反而是明代自己的史书,无底线的在黑明朝,什么蛐蛐皇帝,都是明代自己人的小说笔记自己记载的,再看《明史》评价所谓的蛐蛐皇帝,没有一句负面的。

至于为什么明史修那么久,主要原因是由于康雍乾三朝,民间反满情绪还存在,统治者把大量精力旺盛的汉族文人圈起来写书,消耗他们的精力,编那么久是政治的原因。

《明史》是现在公认的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部史书,要说完全不符合历史,那也不可能,但是《明史》的考订、引用,对事件语句的驾驭绝对是二十四史里最好的。

有些人还倔强的说,《元史》要比《明史》质量好,我只能说,多看书吧。


曹老师xixi


《明史》并没有被黑化,而是现在过度的颂扬了,纵观历史长河,明朝前期还是非常厉害的。特别是在永乐年间,四海来朝的景象是和现代有所匹敌的,但是不能根据明朝的前期,你就涵盖了整个明朝。明朝的中后期是真的不怎么样。竟然会出现皇上被抓走。和很多历史朝代一样的是,后期都是皇族之争,内部之争,宦官之争,党派之争。虽然偶有一个人出来干大事,但是也始终无法扭转这种乾坤。很多人把明朝的灭亡归类于小冰河时期。也就是说明朝的灭亡是天意不是人为。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全部赞成。明末时期的确发生了很多灾难。但是朝廷却无能处理,大明朝的朝廷政局处于瘫痪状态。除了阉党和文官之间的争斗之外,皇帝却没有起到了梳理两派的作用,而是听风就是雨,谁说的对就信谁的完全没有主见。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反对反抗明朝的人是汉人而不是外人。为什么李志成能攻无不克?难道这不是人民希望的吗?可是人民却不知道,阴差阳错的放了清兵入关。当天灾来临的时候,朝廷却无法救助难民,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还依然要交税。朝政的运转一点都不关心民生。特别是在皇家,在各个党派之间没有起到一个权衡的作用,使这些党派发挥它们该有的积极作用。所以明朝的历史并不是被人黑的,而是本来它也有不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