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太舒服的学习往往效果有限?

封面图片来自电影《小妇人》

今天这篇文章,是对最近读的几本与“学习”相关的书做一个总结。

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想深入了解,建议亲自阅读文末书单中的几本书。


01

碎片化学习到底有没有效果?这个话题一直众说纷纭。

碎片化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学习素材都通俗易懂,能让人在短时间里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

然而,批评者认为这样的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种错觉:在接触到一个新知识点的当下,我们确实能够很轻易地get到其中的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吸收和掌握了它。不信?你可以试着向你的朋友复述这个知识点,看看还能记得多少。

最近,围绕“认知与学习”这个主题,我阅读了几本书,读完后发现:

对于一个主动学习者来说,学习的形式是碎片化的还是系统化,并不太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怎样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02

怎样才算“掌握”?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掌握知识”的错觉:重复阅读一个知识点,继而对这个知识点感到无比熟悉。

这点我们应该都有体会,反复阅读教科书上的某一章节,我们会对相关内容产生熟悉感,从而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但如果让你复述一遍书中的知识,你可能就会卡壳。

这是因为你并未真正“掌握”。重复阅读带来的只是对某个知识的模糊印象和短期记忆,它并未进入你的长期记忆。

而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保证知识进入你的长期记忆。

只有变成长期记忆的知识,才能被我们提取和应用,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样的知识才算被你“掌握”了。


03

我们通过下面这幅图,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以及为什么长期记忆如此重要。

图的左边是“环境”,它代表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环境信息,比如可看可听的事物,比如待解决的问题等等。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接触不计其数的环境信息。

图的右上方是“工作记忆”,这里会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我上文提到的“短期记忆”就是“工作记忆”的一种形式。

比如你的朋友将ta的手机号告诉了你,在将这个号码记录下来之前,你需要将它暂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再比如,阅读过程中,当你阅读到当前这句话时,你需要工作记忆帮你保存前一句,这样你才能理解一个段落的完整含义。

当我们做一道数学题或物理题时,我们所进行的思考和运算,也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

图的右下方是“长期记忆”,这里保存着我们已知的事实性知识,比如乘法口诀表,比如物理公式,比如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信息。这里还保存着一些程序性知识,比如游泳的动作、开车的步骤等等。

长期记忆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长期记忆,我们就无法进行任何批判性思考。

“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恰恰和长期记忆中的(不仅是环境中的)事实性知识密不可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比如历史课上,老师让我们思考“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美国独立战争”有基本了解,战争的背景是什么、交战方有哪些、经过如何、结果如何;此外还需要知道,分析战争的影响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

只有当这些知识都存储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时,我们才能迅速调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相似的,解决物理问题,也需要事先熟知物理公式、公式的含义以及公式的应用场景。不知道这些,就会给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大困难。

从这个角度看,相比于工作之后的碎片化学习,学校里的学习是更高效的。

因为在学校时,我们会通过各种练习来强化知识,还会通过考试来验收学习的效果,让我们了解对哪些知识的理解比较薄弱,从而可以针对性地练习和提高。

而在碎片学习时,由于缺少学习效果的反馈,也缺少对知识的应用,我们很容易被错觉所蒙蔽。


04

前面我们知道,知识只有进入长期记忆,才算被我们“掌握”了。

但如果我只记得一个事实,比如一则物理公式,比如“认知失调”这个概念的定义,这样也不算很好地掌握了一个知识。

只记得一个概念或一则公式时,我们所获得的只是机械知识,并未理解公式或概念背后的含义。

另一方面,如果我只记住了一个知识在某一个具体场景的应用,那么我获得的也只是表面知识

比如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用方鸿渐的案例来解释“认知失调”这个概念(点击这里可跳转:人生的不如意,不会因为你逃避它就不存在)。

这个案例以一种非常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认知失调”的含义,但这带来了一个副作用——

如果你仅依赖这个案例理解“认知失调”的概念,你对概念的认识,就会极度依赖这个案例的背景,而当另外一个场景中也出现“认知失调”现象时,你有可能认不出来。

怎样才能避免表面知识,获得深层知识呢?

我们需要针对某个概念,了解多个案例及应用场景。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做各种不同的习题,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一个知识点。

这里我们可以来看两个案例(摘自《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问题1:杰恩在给她的草地撒种。草地宽20英尺,长100英尺。她知道草种10块钱一袋,每袋草种可以种1000平方英尺。杰恩要花多少钱才能把地种满?

问题2:乔恩在给他的桌子刷油漆。桌子长72英寸,宽36英寸。清漆每罐8块钱,每罐清漆可以涂2300平方英寸。乔恩要花多少钱买清漆?

这两个问题,一个关于种地,一个关于刷漆,但其差异只是表层结构的差异。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所运用的计算方式是相同的,因此这两个问题有着相同的深层结构。


05

最后,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让碎片化学习更有效?

结合前文,我们知道:

首先,要克服知识的错觉,让碎片化的知识进入长期记忆。

其次,要避免机械知识和表面知识,了解知识的深层结构。

针对第一点“让碎片化的知识进入长期记忆”,我在阅读时收获了两点建议: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告诉我们: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也就是说我们越是去思考一个知识点的含义、探究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找出它与我们已知信息之间的关联,我们就越能够记住这个知识点。

《认知天性》和《学习之道》两本书,推荐了间隔练习检索式练习

两种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建立长期记忆。

间隔练习,就是不要一次性学完所有知识,可以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几天甚至几周完成。

检索式练习,简单说,就是不要一直盯着书本重复阅读,而要在学习几个新知识点后,把书合上,试着复述刚刚学习的知识点,看自己还能记住多少,记得不清楚的知识点再重点记忆,并重新进行检索式练习。或者也可以在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尝试几道相关试题,通过做题来回忆知识要点,并查看自己哪里理解不到位。

针对第二点“了解知识的深层结构”,我也收获了两点建议:

第一,探究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场景中应用的实例;了解的实例越多,我们理解一个知识点的角度就越丰富。

第二,多做不同类型的习题,其实这和第一点的原理是相同的——习题就是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


结语

读完这几本关于学习原理的书,我有几点收获:

太舒服的学习往往没有效果;

记忆事实性知识是批判性思考的前提;

没有充分练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书单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津巴多是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也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实验者。他参与编写的这本教材非常好读,生动有趣。了解“学习”主题可看书中第四章“学习与人的后天教养”以及第五章“记忆”。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这本书通过解释人的“认知特征”,让我们了解:为什么事实性知识和题海战术是必要的?为什么思考能够增强记忆?怎样才能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为什么某些学习方式让学生反感……在关于“学习”这个主题的书里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认知天性》

这本书对记忆方法的介绍比较多,可重点了解“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

《学习之道》

这本书既解释了人的认知特征(这一点借鉴了很多《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的内容),也给出了一些学习和记忆技巧,值得一读。这本书内容比较全面,但在探讨具体话题时,没有上面几本书那么详细。

一碗甜豆花:武汉大学文学学士、艺术硕士,从地产策划转行文字编辑。好读书不求速度,每周精读一本书,专注心理学、文学书籍,偶尔涉及哲学、社会学、艺术、商业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