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天宫寺建于辽清宁元年,系盐监张成购地而建。清宁八年张成之子又于寺西北角高台之上建塔。天宫寺塔周围是茂密的苍松翠柏、碧柳绿槐,东侧是殿宇相连的寺院,南侧、西侧是万亩沼泽地,种植着水稻、蒲苇与莲荷,北面是潋滟的浭水,再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燕山峰峦。这些景物相融相映,于是,又做“天宫有塔”之说。天宫寺塔是原天宫寺的主要建筑,始称“南塔院”,辽寿昌三年称“极乐院”,乾统五年改称“天宫寺”至今。天会五年八月敕加“大天宫寺”。天宫寺是一座三进院的寺庙,坐西朝东,分上寺和下寺。除天宫寺塔外,其它建筑已毁。天宫寺塔为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平面为八角形,占地面积50.9平方米,面南背北,为十三层叠涩檐实心塔,高24.2米,塔基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每面砌有壶门两个,束腰上部为平座斗拱承托着几何、花草图案的栏杆、栏板,最上面是三层砖雕仰莲包围着一层塔身,一层塔身最高大,南、东、西、北四面设有假门,其余四面平素,八个转角处为砖雕盘龙倚柱,普柏枋之上为仿木五铺作砖雕斗拱,转角的斜拱与应县木塔转角斗拱相似,上部各檐均用砖叠涩而成。塔刹也是砖叠涩而成。宝顶为红铜渗金,重铸于清康熙十六年。在塔檐上部有两个塔腔,在1987年修缮中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6件,三级文物33件。
天宫寺塔塔高24米,第一层塔身直径相对檐部较细,檐部轮廓略有卷杀,呈曲线形。
第一层塔身的四个正面设假券门、四隅为素面,正南券门上方砖雕匾额一块,上书“天宫寺塔”四字。
檐柱、阑额、普拍枋等仿木构件应有尽有。普拍枋上为双抄五铺作斗拱,转角铺作做出列拱,补间铺作一朵。斗拱承托替木、撩檐枋,其上为木椽、砖飞。
天宫寺塔在明嘉靖二十二年、清康熙十六年曾进行过大规模维修。1955年、1975年丰润区两次对天宫寺塔进行了局部维修。1976年该塔在唐山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1983年10月,丰润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对天宫寺塔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建立了文字记录档案。1987年4月至1989年8月,丰润区文物管理所在河北省古建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天宫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1987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与丰润县文物管理所共同对建筑进行了测绘。
天宫寺塔历经千年,虽历代屡有修缮,但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依然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塔腔出土的辽代佛经等珍贵文物对研究辽代历史、宗教、纸张生产、雕版印刷以及当时燕京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意义。
2006年05月25日,天宫寺塔作为辽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丰润区投资1000万元拆迁了天宫寺塔附近的居民商企等建筑,重新垒砌了塔台,建成了绿草覆盖、花红柳绿、景色宜人的天宫寺塔公园,为丰润增添一景,也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