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洪钟财经


中国制造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这里我们引用几年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说的观点,虽然是几年前发表的看法,但是我认为这一看法放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他曾说,全球制造业已经基本形成四级梯队的发展格局: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主要是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业领域,主要是新兴国家;

第四梯队是资源输出国,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地区。

很明显,中国处于第三梯队,也可以说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制造所处的水平。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产业集群构建,中国是全球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中国有比他国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中国还不是全球制造业强国,还需要在“强而精”上继续奋斗。中国制造“大而全”体现在制造业增加值和工业门类上,所以中国属于全球制造业大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疫情爆发,很多国家产业链去中国化势头在起,像把部分产能迁出中国,不过将产业链大部分移出中国既痛苦又耗时,同时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要离开中国,也非短短几年时间可以办到。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要抓紧这段时间,去搞研发,同时大规模出台稳外资稳外贸的一系列政策

争取让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实现“强而精”,将中国推向全球制造强国的行列,并且要达到全球前列的水平。

如果感觉回答有道理,请点击关注我哦!


智能机械云


据我所知,几年之前,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似乎还处在中低端水平,但这是相对当时全球制造业而言,由于所有技术水平低于我国国内制造业主流水平的工业国家,基本已经都被我国海量的机械制造能力所击败。而制造业技术水平比我国高的国家,还能用错位竞争赚取高端产品的超额利润,但制造业水平被我国赶超的国家,因其产品的技术水平比不上中国,那么其价格就更不可能比得上中国了。以往在其性能和价钱比不上发达国家时,发达国家因为产业工人数量小,中高端制造业产能有限而不足以覆盖全部市场的缘故,还能给你留有一部分市场空间给你口饭吃。然而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已基本在产能上做到了全覆盖,故而被中国制造业超越的国家,除了改行做农业国或资源、品牌设计提供国之外,看来已是别无选择。

具体来讲,中国制造只所以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业中低端水平:一是由于中国制造长期以来技术水平一直都在持续爬升,使得被我国制造超越的国家,很快就丧失了对应的制造业;

二是因为被中国制造超越的国家不会沦为低端制造,因而,最低端的制造业根本就不复存在;加上比中国制造更低端的制造业在市场上会根本活不下去,故而,届时市场上实际上并不存在比中国制造更低端的制造业。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所以,就说中国整体制造水平也许会长期处于制造业的中低端水平。

三是由于世界整体制造水平都在上升。尽管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追赶,我国的制造技术已有很大提升,其站位也在不断靠前,甚至有些方面,我国已经跻身或领先于世界先进行列了,但就整体而言,若与世界上先进相比,我国依然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用户高山人


我国制造业现在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毫无疑问,正在飞速的发展中,部分领域已领先世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的讨论军用制造业和民用制造业。

在军用制造业方面,我国肯定是领先的。歼-20的研发与生产,试飞,都代表着我国的自主研发战机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2017年底,我国将向缅甸交付国产三代机“枭龙”战机。加之11月初多架山鹰教练机交付非洲用户,中国在全球军工市场的分量愈发显眼。

此外,在2018年9月,我国还曾向沙特阿拉伯出口自行榴弹炮,沙特称是最可靠的火力支援;2014年以来,我国已经向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出口超过30架“彩虹”4型无人机,因其在操作、部署和维护上的便利性和成本优势而广受欢迎;2018年,向巴基斯坦和泰国出口潜艇。可见目前我国的军售项目已经涵盖多个领域,从器件、装备到武器系统,无所不包。

换句话说,我国可以为一个中等国家全方位的打造或者量身定做一套防务体系,已具备全方位链的供应体系。而达到这一步,我国仅用了10几年时间。个别领域的装备已达到炙手可热的程度,如在一堆竞争对手脱颖而出的无人机,在中东就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民用制造业方面,部分领域也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比如快速增长的高铁,技术和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在通信方面,华为和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已经占据了主要份额,我国在系统集成方面,已经跻身世界水平。但是,其余行业相比较还是比较薄弱的。中国“系统强,部件弱”的态势目前几乎是贯穿于各个产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工制造业,我国其实到现在还很落后,和电子通信等高薪岗位不断增加的产业相比,化工制造业规模非常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传统的成熟产业。2017年到2019年,三年总共增长了14.85%,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而言,相对于中国的整体速度,该行业的总体发展还是相对乏力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仪器仪表制造业。而我国在仪器仪表领域的研发投入也非常少,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还将面临实验室、科研院所、日常监测、工厂等依旧依赖进口的情况。

总体而言,我国仪器仪表企业规模都还很小,虽然也在不断整合,但是比较知名的企业,其营收规模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全行业只有2个公司营收超过了100亿人民币。随着工业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仪器仪表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

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传统产业国际标准的制定多为发达国家所把持。我国许多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在从过去的追赶到并跑、领跑的新阶段,我国要在并跑、领跑的产业和产品上,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我国已在新兴战略性产业国际标准的制定上发力,取得很好的效果,要继续保持好这个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