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因为话语误解而被耽误了的少女

#情感写作小能手#

歌德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

每隔一段时间,我总忍不住拿起《边城》这本书来重新回味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异性那朦胧、婉约、似有似无的期盼心情。

初恋那神秘而甜蜜的心头滋味十分美好、珍贵,仿佛身周的一切都因这份情变得温情脉脉了。因此,我爱时不时的沉溺其中……

然而,四十岁后的我此刻再读本书,除了体会初恋心情,还深深体会到了很无奈的人情世故。

那份无奈更令人泪目。


翠翠,一个生长于湘西边境小山城“茶峒”的少女,和拉渡船的老船夫(翠翠的外祖父)相依为命,住在一条小溪的渡口边。

她灵动如“小兽”,单纯如清溪,眼眸清亮如水晶。在十五岁的豆蔻年华,在懵懵懂懂的羞怯与好奇的情绪里,过着平静而知足的粗茶淡饭的日子。


当地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大佬”、“二佬”。

大佬笃实、豪放;二佬俊美、活泼、歌喉美。

能干的兄弟俩都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于是二人打赌:翠翠喜欢谁,谁就娶她。谁知阴差阳错……

俗话说:巧巧的妈妈生了巧巧。俩兄弟恰巧几乎同时爱上同一个女子,这打又不能打,翻脸又不能翻脸,让又彼此不肯让。


翠翠会嫁给谁?


都说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书里的外公—老船夫是爱翠翠的。

他希望翠翠得到幸福。因为翠翠的父母让老船夫感到遗憾……

不得不说,长辈们总是容易好心办坏事。

在本书里,老外公对翠翠的将来极其慎重。

他旁敲侧击地探听翠翠的心声,他劳心劳神、跑前跑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拖拖拉拉。

而老人家做的一切翠翠全无所知。她也不知道命运的安排耽误了她。


看书至此,我总是想到自己给孩子做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自认为最好的,从来没问过孩子有什么想法,也从来没有直接问孩子想要选什么。

这不是和书里老外公的做法一样吗?

然而,时代不同,老船夫和翠翠是生活在有阶层划分的时代里的。

他们是内敛而持重的。

他们真正可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而且被选择的砝码也不重。

比如说“二佬”就面临过“选旧渡船,还是选一座新碾房”的问题。

简单说就是爱情和面包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很爱老外公。

他想翠翠嫁给爱情。

他没有势利地想将来翠翠不愁吃喝就行了。

他没有自卑地觉得自己没什么嫁妆的外孙女嫁到船总家就已经是好运气了。

他关心的是翠翠的幸福。这是很高层次的诉求。

可惜,事与愿违……

大佬、二佬都误解了老船夫的意思。这也怪老船夫有话不明说,表达不清楚。

这种误解带来了悲剧,也使老船夫陷入了乡亲们的闲言碎语中。大家都误解了他。

看到老船夫被乡亲们诟病去世,我流泪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重要选择面前表达自己的态度时要清楚明了,不能模棱两可。

本书另一个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作者对于边地风土人情、人与人真诚交往以及自然景物与人的和谐统一的描摹渲染。

那里就像一方未经尘世污染的桃源;那里的人物都质朴可爱;那里的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


掩卷长思,我久久无法从优美、淳朴的湘西边城的这个感人故事中抽离,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笔。


本书作者沈从文先生作为一个仅受过小学教育的北京大学旁听生,得到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这样评价:他借 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的卓越再造……竟能使人身临其境,仿如目睹。

《沈从文传》的作者引言这样写道:“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他们认为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些人还说鲁迅如果算主将,那么沈从文可以排在下面。”

亲爱的朋友,请爱文艺的、小资的你和我一起走入那极具乡土色彩、充满诗情画意、有着牧歌情调的作品——《边城》中去,一品这首爱情的悲歌,看看那个因语言有误而被耽误的少女吧!


我是观人生、悦风情、爱写情感文的金牛座辣妈兼教师一枚。欢迎朋友们来交流、分享或是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