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哑奴,这才看见了我,也看见了毯子。他突然抱住了毯子,口里哭也似的叫起来,跳下车子,抱着这床美丽的毯子,没命地往他家的方向奔去,因为他脚上的绳子是松松地挂着,他可以小步地跑,我看着他以不可能的速度往家奔去。”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讲述了三毛女士与荷西先生两人在物质匮乏的沙漠的见闻,并向我们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荷西为了实现三毛去撒哈拉沙漠生活、探险的梦想,于是在当地找了一份工作,并跟三毛一起在此处居住下来。而三毛为了荷西的工作,忍耐着种种不便与不适,最终选择留下来。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其中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便是哑奴这一章节,开篇描述了一个干活娴熟麻利,聪明伶俐却不受人赞扬还屡次遭到责骂的小黑人奴隶。随后引出小黑奴的爸爸哑奴,不受平白无故的恩惠,将三毛给小黑奴的两百块钱送来还与三毛。这个场景则与每天前来借要无数东西的其他邻居,但借出的东西却始终有去无回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之后哑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行为,以及礼貌的举止都跟当地人的野蛮行径形成强烈的对比。三毛及荷西内心深处一直希望帮助哑奴以及哑奴温馨的家庭摆脱这种命运,让他们能得以自由,可却有心无力。哑奴他的身体虽不自由,但是他的心是自由的。然而无奈的是,迎接哑奴的,不过是又一度被主人无情的高价出售的命运。因此才有了我引文那段哑奴即将被运走时伤心颤抖地狂奔回家跟家人见最后一面的悲剧。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当我悲喜交加的看完这一章节,我内心恨透了那个时代的奴隶制度,公然拐卖黑人作为奴隶的行径,一人奴隶,全家奴隶,奴隶活得连牲畜都不如的悲剧时代,实属令人痛心。但像哑奴这样的奴隶们却依旧保持内心的自由,这又让我无尽的感动。回观现当代社会还有多少人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被金钱、婚姻、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与欲望所束缚着。

被金钱束缚的内心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尽管人还是活着的,但是心却死了,甚至苟活着。在如今充斥着浮躁的快节奏社会生活中,许多人已然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花费了人生的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挣取有限的钱财,为了一个“鸟笼格子间”样式的房子出卖了自己所有的精力,连邻里之间的感情也不复存在。特别是在青年人居多的大城市,只隔一堵红砖墙的邻里却只能通过这堵不那么隔音的墙听到过彼此说话的声音,碰面却还是完全对不上号的陌生人。每个人麻木的像只会执行挣钱命令的机器人,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竟然没好好抬起头来欣赏过湛蓝的天空。这样失去有趣灵魂的“挣钱机器人”也实在是令人感到不自由。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被婚姻束缚的人生

“哑奴尽管身体不自由但心却是自由的。”许多家庭主妇身体亦不是过于自由,但似乎思想也被婚姻禁锢了。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理想与追求。真真切切的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表达的淋漓尽致,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充斥着恐惧和排斥。我认为婚姻里的行为虽无法达到婚前的自由,但可以做到思想独立自主,你可以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及思想观点。婚姻如若不过于受到道德的绑架,能做求同存异,实现人格的独立,那你便是乘坐上了爱情的巨轮。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始终保持一颗善良感恩热爱生活的心

尽管黑奴在撒哈拉那样的野蛮年代生活,但却没有失去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在那样的环境下散发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而今社会,“老人跌倒无人伸手相助”的报道时常听闻,许多人被现实逼迫的已麻木并开始选择自保。但细细想来我们所处的时代跟过去黑奴时代相比是如此的美好,若我们亦如黑奴那般不受环境影响始终保持善良感恩的心,那这个社会将是多么温暖充满阳光啊!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我多么希望无论身处何处,扮演哪种角色,你都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自由,还有思想上的自由。愿阳光照耀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