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大概是一個喝酒人最高的修養?

小夥伴們喝酒嗎?愛喝酒嗎?一般都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喝酒呢?


是週末晚上關上手機一杯紅酒配電影?還是三五好友閒暇相聚高談闊論推杯換盞?亦或是業務往來飯局洽談推杯換盞?

不得不說,酒在社交場合上,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喝酒這件事兒,也要講究分寸感。有的喝酒呢,是喝得高興,賓主盡歡,喝酒的人各生歡喜;但有的喝酒呢,喝著喝著可能就出鬧劇,不歡而散甚至於有的人撒手人寰......

同樣是喝酒?結果為什麼會差距這麼大呢?

小哥 覺得,這是喝酒的個人,在喝酒這件事上,對分寸感的把握的體現,喝酒沒有分寸感,恐怕賓主都很難盡歡......



自己喝酒要有分寸感

酒桌上,喝酒的人自己的酒量如何,心裡恐怕多少都會有點數。

那麼在喝酒的時候,覺得自己喝的差不多了、要醉了,就該停了。哪怕同桌再有人勸酒、哪怕桌上酒再好,即使是波爾多一級莊、是意大利DOCG,喝得差不多就是差不多了,自己喝酒就該停止了,這酒就別喝了......

首先再喝下去醉酒了可能會失了禮儀,鬧出笑話;再有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說,繼續喝下去就該喝醉了,喝醉了屬於過量喝酒,喝酒過量對身體也有傷害;相信大家也聽說過不少在酒桌上喝酒喝到醫院,甚至生命消失的悲劇......

喝酒沒有分寸感,恐怕得不償失......

勸人喝酒要有分寸感

酒桌上勸酒也是常事,幾乎每個酒桌上都少不了“勸酒”,有軟磨硬泡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不夠”,有巧言辭色如“喝酒不喝醉,不如打瞌睡”、“人生難得幾回醉,喝得一定要到位”,甚至強人所難如“不喝就是不給面子”“哎呀,我先乾為敬,這杯酒你不喝就是瞧不起我啦!”......

但是,勸酒也要有分寸感才好,點到即止,不強人所難,是勸酒該有的分寸感。

的確,有的人勸酒比如請客的人只是想表達熱情好客,但勸酒太過了,對於被勸酒的那個人,那就是強人所難,真的。

去年初的時候,親戚喬遷新居,這本是極佳的喜事,如果蒙上有客人被送去醫院的這層陰影的話......

當時一桌宴席上有一位客人被同桌人勸酒(或者乾脆說逼著喝酒),最終喝進了醫院!好好的一樁喜事,本想叫上親朋好友一起慶祝,結果就此蒙上了不大不小的陰影(進醫院的那位第二天出了院)......

所以說勸酒這件事兒,最好是適可而止!這樣才是勸酒的分寸感~

的確,勸酒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躍氣氛、熟絡關係,但是勸酒過了度,也就有了釀成悲劇的可能性。因此,如果他人已然推辭、已醉態初顯,這勸酒最好就停止吧......

要知道,有相關法律規定,酒桌上如果出了事,有些情況可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喝酒有分寸感,就是好的修養~


為什麼說喝酒的分寸感,就是好的修養呢?

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中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周國平《風中的紙屑》

這個在喝酒這件事上,也是適用的。

分寸感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被勸酒的人已經推辭拒絕,那麼停止繼續勸酒、強行勸酒的舉動,便是勸酒之人該有的分寸感。

曾經在一次飯局上就見過這種修養極高的人,那晚的飯局,其中有一位喝葡萄酒喝到能讓人感覺到他已經有些醉意了,當時同桌立馬有人說“再喝下去就醉了,別再讓他喝了”,之後直到飯局結束都沒有人再勸酒,的確,中國的酒局經常有“勸人喝酒”的情況,但也不乏“勸人別喝、勸人別敬酒”的情形......

而停止了繼續勸酒的行為,意味著勸酒人有這個分寸感,那麼這就是這個勸酒人有著極好修養的一種體現,當然,如果還能勸同桌之人不再繼續勸酒、敬酒就更好了......

若是勸酒是這種勸法——即“勸人別喝、勸人別敬酒”的勸酒方式,肯定是來者不拒!

分寸感同時也意味著對於自己獨立人格的尊重,知道自己的酒量,喝酒適可而止,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對家人的愛護。

試想如果喝得爛醉如泥回到家,家人還要照顧收拾,如果喝進了醫院,家人更是擔驚受怕,所以,自己喝酒有分寸感,也意味著“自己”有好的修養的表現......

葡萄酒是一樣很美好的東西,淺飲慢酌、細細欣賞、微微一醺便是極好,非要喝到牛飲醉倒、不醒人事、爛醉如泥,未免有些辜負了......


希望小夥伴們在喝酒的時候

都能把握好分寸

好酒莫貪杯,微醺勝買醉

喝酒要有分寸感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