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为何要建造在荒漠上?

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拥有着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

莫高窟。莫高窟拥有精美的佛教壁画,4.5万平方米和典雅的佛教雕塑,共2415尊的泥质彩塑。莫高窟也被俗称千佛洞,有东方卢浮宫的美誉,敦煌莫高窟并不是在一个时代集中所修建。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莫高窟南北长约1600多米,洞穴上下排列多达五层,如凤凰般鳞次栉比,非常壮观。莫高窟还有藏经洞,在这里整理出了成千上万的古代文物。近代才出现的敦煌学,就是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以及敦煌艺术的。莫高窟开凿在敦煌市东南约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崖之上。既是历史著名建筑,又是人类的艺术文化宝库,为什么不建在人流密集的地区或者交通要道上,非要建造在这偏僻荒凉的戈壁荒漠上呢?所以今天就聊聊莫高窟为什么要建造在荒漠上。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在前秦苻坚建元二年,沙门乐尊者游历经过鸣沙山之时,他发现眼前出现了壮丽恢弘的景观,整个鸣沙山被金光笼罩,仿佛有千万金佛在光线中现出身形,尊者赞叹不已,倾城的下跪祈祷,尊者认为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于是他在此地,主持开凿了第一个洞穴。在随后的岁月中,敦煌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各国的商贾云集到此。生人出门在外,自然是求财求平安,于是有钱的商贾巨富,纷纷出资开凿石窟。莫高窟佛教文化石窟群日益壮大,在唐代鼎盛时期形成了千古峥嵘的繁荣之象。莫高窟是否真的是因为出现了圣地印象才选址于此呢?咱们就不得而知。

不过从莫高窟建造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其建造在如此偏僻之地是很有科学道理。敦煌地区的荒漠戈壁,风沙很大,雕刻的东西很容易被风沙侵蚀。而鸣沙山是砂砾岩,质地坚硬,耐腐性极强。洞穴坐西朝东,与三危山隔河相望。夏季风从东方吹来,三危山成为天然屏障,为莫高窟遮挡风沙;冬天风沙从洞窟的背面的西方袭来,成45度角吹下,风沙不会灌入洞窟。在整个敦煌戈壁,找到这样一个安全区域是十分难得的,在这里地理环境之下,莫高窟经过千年风霜的洗礼,依然保存了大量的壁画与雕塑,这是文化留存至今,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莫高窟选址在鸣沙山,也与佛教文化及背景割舍不开。佛教讲究脱离尘世生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鸣沙山一没有宕泉河的滋润,是一块沙漠绿洲,绿树掩映着莫高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风沙,也阻挡了阳光对洞窟的照射。这里作为佛教的圣地,环境清幽飘,逸着灵性的气息,符合佛教选址宗旨。

以上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