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传) 尚均款 布袋罗汉像

伦敦东方艺术画廊

既谈过了杨玉璇(见《宫中纷说“玉璇”工》),那么不得不说的是清初寿山石雕刻“双峰”中的另一位——周尚均了。关于周尚均的艺术活动时间,大约和杨玉璇更稍晚一些,因此古籍记载中,早期文献如清初周亮工的《闽小记》以及《印人传》、高兆的《观石录》等仅提及杨玉璇。到了更后的文献,则将二人并称,如清嘉庆道光年间活跃的徐康,所著《前尘梦影录》中写道:

印钮以尚均制作为第一,杨玉璇次之,皆国初名手也。余在申江得一红寿山石椭圆印,合长三寸,高二寸,上下相等……六龙皆五爪,刻三凤形,阴文侧首空处署款‘尚均’二字,八分书。

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也可以鲜明地体会到周尚均雕钮之特点——以丰茂为主,仅仅是长三寸高两寸的椭圆印上就雕刻了六条龙、三只凤,盘踞翱翔于印章之上,可见其繁茂之势。

清 周尚均 将军洞芙蓉石丹凤钮方章

福建东南拍卖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这里徐康评价杨、周二人,认为在印钮雕刻上,周尚均要高于杨玉璇。实际上杨、周二人的雕工各有其倾向与特色,也有对于他们工艺不同的评价,譬如郭白阳的《竹间续话》就认为”清初漳浦杨璇,字玉旋,时称绝技。又有周尚均名彬,制钮,外间刻写意山水,钮旁署名‘尚均’,体八分、阳文,或作‘周彬’,阴文、八分者,其工不及玉璇,而取径各有不同耳。”郭白阳对于杨、周“取径各有不同”的评价可谓相当中肯。

清 周尚均 田黄石凤钮朱文椭圆章(13g)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与杨玉璇相似,周尚均的作品也往往由民间进贡宫廷,虽然不乏周尚均在宫廷供职的猜测,但都缺乏实证,反而是目前留存于两岸故宫的周尚均寿山石雕作品多带其标志性的八分隶书落款,更符合作品是在民间创作后流入宫廷的推论——出于皇家身份的要求,宫中造办处所制艺术品,往往禁止匠人在其上落款。从这些带有周尚均落款的作品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杨玉璇与周尚均二人在雕刻风格上的差异。

清 尚均雕寿山石弥勒像

天津博物馆

在《宫中纷说“玉璇”工》中提到,杨玉璇的宗教人物雕刻以庄重为风格,其表情往往静穆凝思,没有过于强烈的神态,而周尚均的宗教造像在这方面则仿佛迥异。譬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寿山石伏虎罗汉,除了罗汉主体之外,另制有底座,底座色泽黑沉稳重,表面以线刻法装饰有繁密的海水纹,成对的螭龙相拱戏一朵西番莲,雕刻相当华贵富丽,底部刻“古闽周彬尚均氏制”的隶书八分款,可见出于周尚均之手。

清 尚均款 寿山石伏虎罗汉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雕伏虎罗汉选取红黄白三色的寿山石,罗汉盘坐于底座之上,一脚支起,左手抚虎背,虎昂首匍匐于罗汉身侧,温顺可爱,右手所持之物已残缺不见,从同一时期的其他佚名寿山石雕作品来看,推测也许为金刚圈一类。值得注意的是罗汉的表情,双目圆睁,双眉飞扬,嘴角带有鲜明的微笑,以致两颊抬起,细腻生动,与杨玉璇人物之静穆神态大相径庭。另外,在周身装饰上,周尚均对罗汉的衣着以丰富细密的线刻花纹为装饰,以西番莲、如意云纹、凤鸟纹为主,并对线条涂金处理,使之更为华贵。罗汉的须发一一点出,在耳侧的发线处理上,则雕刻小卷发突出其异域特征,眉毛采用长线刻,这样,仅毛发就至少有三种不同的雕刻方式。由此可见,周尚均制人物雕刻,更注重装饰性以及较为强烈的表现力。

清 尚均款 寿山石伏虎罗汉(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再如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另一件“尚均”款田黄石弥勒佛像,宽12.3厘米、高5.5厘米的田黄石已是罕有,更采用圆雕法雕刻,弥勒佛倚靠身下的布袋,呈仰卧状,像背镌隶书“尚均”二字。弥勒笑容可掬,格外有平易近人之感,同样采用线刻法刻西番莲、海水纹、如意云纹等装饰弥勒之袈裟,特别是弥勒身下的布袋,虽然只露出部分,却满刻如意云纹与海水纹,同时注重布料流淌翻折的动感,可见周尚均雕刻之功力。与杨玉璇雕刻常用宝石为装饰不同,周尚均的作品罕见宝石装饰,亦可看出二人风格之迥异,也可猜测由于活跃时期不同,各时期审美趣味上的区别。

清 尚均款 田黄石弥勒佛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

总而言之,作为清初寿山石雕刻的“双峰”之一,周尚均的雕刻与杨玉璇之风格同中有异,自成面貌,无论是他的人物造像还是印钮雕刻,都是品位高标的佳作,至今仍为寿山石雕界所追崇,“尚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人物神态的准确表现,生动而不哗众的到位表情,华贵而不繁冗的装饰,详略得当的雕刻节奏感,都值得当下的寿山石雕界不断追摹学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