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共餐共食”,要倡导也要有约束-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邀约三五好友同桌共餐,对酒当歌别有一番情趣,但一不留神,也可能把病毒、细菌打包吞下。有研究显示,人群中食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而“共餐共食”,为细菌和病毒提供了进入人体的可趁之机。3月以来,山东、北京、江苏、河北、湖南等地相继出台分餐制、公筷公勺的地方规范或倡议。夹菜用公筷,拒绝“口水菜”,正在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共餐共食”显然不符合卫生要求,本来就有可能造成病菌的传染,这次的疫情,由于飞沫是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共餐共食”更让人们“分享”唾沫,当然更有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也让人们更看到了其弊端。现在提出分餐制、公筷公勺,显然更能让人们接受。

  另一方面,“共餐共食”固然是陋习,但长期以来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于围桌而吃的中餐,使用公筷公勺毕竟不便,而且国人历来好客,也让人觉得互相之间缺乏信任,不免有对人存有戒心之嫌。也因此,现在作为疫情的防控措施,大家都有摒弃“共餐共食”的“共识”,但让人担心的是,疫情一过,对传染的警惕放松,会不会又因为嫌“麻烦”而又“共餐共食”?

  摒弃不文明陋习,一要靠倡导,二要靠约束。应该承认,“共餐共食”这样的不文明行为,还是国人的痼疾。这固然是因为“积习难改”,但缺乏约束,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可以说,没有约束就没有文明。文明是一种素养的体现,于目前国民的素质水平,遵守文明规范,既要靠自律,但更要靠外在的约束。比如,在众目睽睽之下,许多人都能表现出文明的举止,然而一旦失去监督,不少人的行为就判若两人。

  也因此,摒弃“共餐共食”的陋习,在鼓励、倡导的同时,还要如山东等地那样出台地方规范,使分餐制、公筷公勺更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比如对不使用公筷公勺,需要令其付出更多的消费成本,若此和利益挂钩,他律和自律结合,将强化人们的文明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让人们形成自觉的文明习惯,也将大大推进建设文明社会的进程。

  钱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