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撩衣舞的中学生和60岁追靳东的阿姨有区别吗?

今天看到两个有趣的新闻。第一个是在广西桂林阳朔县阳朔镇第二中学的运动会,入场式表演中,学生跳撩衣舞引起巨大争议。

第二个新闻是有一个60岁的阿姨,被抖音上的假靳东骗了,疯狂的迷恋上了靳东,和老公分房睡,家也不顾,跑到长春去见靳东,还想和靳东在一起。

这两个新闻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联系,但是其实仔细想一想,都能发现“榜样”的存在。

第一个新闻中榜样的力量隐性一点。我们无法轻易看透,但是仔细想一想也就不难发现了。这些学生跳的舞不是她们自己编的,而是根据自己喜欢的偶像学习得来的。即心理学上的观察性学习。观察性学习既通过观察别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仰慕尊敬的人言行来学习,当这些行为规范被内化,被我们视为自己的规则起作用的时候,这些规则就会对我们的行为和自我概念施加强大的影响。简单一点说,我们会和我们学习的人越来越像,不仅行为,很多想法态度也是一样的。

当然如果我们的“榜样”是个正面人物那么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好孩子,如果刚巧我们喜欢上了一个“坏”榜样,那我们可能就连他的坏行为也一起学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7~11岁孩子参加一个比赛项目,赢得比赛之后可以得到一些代币,而比赛结束之后,用这些代币可以换奖品。第一种实验中他们让一个成人榜样玩这个游戏,而成人榜样在赢得比赛之后,会把赢的代币捐赠出去,在第二种实验中,成人榜样没有把代币捐出去。实验结果非常惊讶,那些看到成人榜样捐献了代币的儿童比那些看到成人榜样没有捐献的儿童多捐献了8倍。

榜样的力量不仅仅是对儿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对成人的影响力也是同样的。

第二个新闻榜样的力量就更明显,更强大了,学生们跳撩衣舞不能绝对的说就是坏的,如果不是在这种正式的场合,就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但是迷恋靳东的阿姨就是一个迷恋榜样的坏例子了。

阿姨不仅仅迷恋靳东,还抛家弃子,变得偏执,不再听别人的劝,对周围的人开始有敌意,认为别人是嫉妒她,是眼红 。

她的行为比那些未成年的学生们要复杂一些,但是却不是个例,因为有太多未成年的饭圈女孩和她一样了,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个60岁的阿姨,所以才更引人注目。

对外貌的关注,一定程度上的自信,这算是阿姨在喜欢靳东之后好的影响了。但是在周围人都告诉她这个靳东是假的,她被人骗了的时候,她并没有幡然醒悟,反而变得偏执,只要别人一提这件事就开始发脾气。

那么她是100%相信自己就是对的吗?其实与其说她是100%相信自己,还不如说她不得不相信自己。这位60岁的阿姨在喜欢假靳东期间,他的每场直播她都是看的,为此她投入了很多钱,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私聊也投入了感情。她要是不选择相信,那么就意味着她一开始就是错的,没有人能够轻易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为了不引起内心认知失调,过分的焦虑,她就必须让自己相信,而且久而久之,她还会找到更多的理由让自己更相信。

很多人说那么拙劣的骗人的技术,只是一个靳东的PPT,配个音,这阿姨怎么就这个死心塌地。可能和她较少接触新科技有关,但是也和她的心理有关。有个词叫选择性注意。可能我们不相信,但是我们其实每天都在选择性注意身边的信息,而通常那些和我们本身内在的观点相似的信息我们更容易注意,而那些和我们自身态度不一样的信息,我们会选择性屏蔽。所以就算有很多的证据证明这个靳东是假的,就算身边很多人说他是假的,阿姨也是会过滤掉的,相反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她还能找出很多这个靳东是真的的理由,从而变得偏执。

观察性学习室我们获取信息,形成态度的一种方式,做父母的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多引导,让他们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而阿姨的或者其他类似饭圈女孩的行为,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一味的站在对立面劝说,反而是适得其反的,而且还可能激起逆反心理。身边的人可以做的:

第一,自我归因问题。不要让陷入这种困境的孩子或者亲人感觉到你在责怪他们,让他们觉得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的问题。转移问题的归因,他们也能更轻松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二,交谈的时候注意话术的引导,不要一开始就让他们感觉你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不管你相不相信没有人想要一开始就和不赞同自己的人说话。

最后最后关注@我是胖娇 让我们做一个有趣,身心健康的追星社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