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重塑的社區關係:居民、物業、居委會聯繫更緊密了

隔天給返京隔離住戶集中送菜、整理小區快遞貨架、修補居民樓的臺階、提前清淘水管……整個疫情期間,物業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居民志願者三方合力,更多地融入了社區,發揮“自己的社區自己管”的精神,很多小區居民之間、居民和物業之間、居民和居委會之間互相支持、互相體諒,聯繫更加緊密,疫情也重塑了我們的社區。

社區工作人員代送的物資

居家隔離人員,解禁後主動擔當社區志願者

北京要求所有返京人員必須在家隔離14天政策發佈後,淨土寺社區建了13個微信群,“社區裡一共13個院落,我們也正好13個工作人員,每個人負責一個院落,處理返京居民的問題。”社區黨委書記宋秋楓介紹。

社區工作人員送物資

孫婷婷是2月15號回到在淨土寺社區的家,成了第一批居家隔離的人,“親身經歷見證著這個特殊的時期”孫婷婷說,當初剛加到這個微信群的時候,期待值很低,以為也就是冷冰冰地要求大家每天報備體溫,嚴格執行居家命令啥的,完全沒想到它會“橫衝直撞地帶來了驚喜”——垃圾有人倒、物資有人送、快遞有人幫忙收。

“手機下單水果蔬菜,可由社區工作人員代送至家門口。”孫婷婷加入第一天就收到了這條信息。當然,這種代送並非沒有限制,淨土寺社區所在的北下關市民活動中心篩選了3家蔬菜供應商,推薦了各自的小程序,隔離人員下單後,供應商在每週二、四、六下午集中配送。

因為13個院落比較分散,所以供應商只負責將訂單上的物品送到淨土寺社區的大廳,然後再由社區工作人員二次配送。因為每次的訂單都是幾十份,有的還比較重,身為13名社區工作人員中惟三的男同志,宋秋楓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了配送任務,每次配送都得兩個多小時才能完成。“開三輪車都成我們社區工作者的必備技能了。”宋秋楓自我調侃。

這種細緻的服務,不僅得到了很多居家隔離人員的讚揚,也推動他們在解除隔離後自願報名成為了社區志願者, 4月5日,淨土寺社區的一個院落成立了“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隊中有將近30名年輕居民,其中將近20多人都是居家隔離之後加入志願者團隊的。孫婷婷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們接受過居家觀察,也比較瞭解這中間的需求,也能體會社區工作者的辛苦。社區接納了我們,為我們服務,我們也願意為社區貢獻力量。”

補臺階掏水管,“小物業”變身全能戰士

史永雷是北京市房修一公司的員工,他服務的學院南路66號樓是一棟三十多年前的老樓,居民以老年人、租戶為主,在實行封閉管理的兩個多月來,他成了整棟樓最忙碌的人,除了日常的水電維護外,還要配合社區居委會做好防疫相關工作,出入登記、測量體溫、電梯消毒、樓梯扶手的擦拭,同時他還主動承擔了居家觀察人員的垃圾清理工作。

史永雷在修補臺階

史永雷在收隔離戶垃圾

為了居民的健康和安全管理,66號樓關閉了東門,所有人員都從西門進出。因為年久失修,西門前的樓梯破損,露出了紅磚,眼見破損情況越來越嚴重,史永雷坐不住了。他聯繫了單位的維修工人,要來了水泥,兩人一起動手修補。隨後他又花了一天時間清淘了整個樓的雨水管道“天氣預報說過兩天有雨,我們這老樓,得格外重視。”

前幾天,居民高先生家買了幾袋大米,快遞送來後放在樓下的貨架上,高先生下樓拿的時候卻找不到了。史永雷聽說後,想起了曾經看見樓內另外一名居民拿過大米,專程找那位居民詢問是否拿錯,兩天後那位居民主動把這幾袋大米放回了快遞架。“事兒雖小,但他這種把居民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動。”高先生專門給物業寫了表揚信。

因為他的真誠付出,有的居民特意提前交了物業費,這讓史永雷也很感動,“以前總覺得自己的工作不起眼,忙起來也會覺得委屈。現在能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能帶給居民便利與溫暖,大家也都放在心上,我真覺得特別開心!”

廣場舞大媽去哪了?都在社區當志願者呢!

提到“居委會大媽”、“社區大媽”你會想到什麼?嘮叨、事兒多,還是八卦?不是的,其實她們熱情善良,又甘於奉獻。在他們的帶動下,社區里居民間的互動增多,感情也更好了。

交大東路32號院的執勤志願者團隊,最年輕的41歲,而年齡最大的已經88歲了。72歲的石巖阿姨是32號院志願者團隊的組織者,在她的帶動下,32號院內的退休黨員,除了4個在家臥床不起的老同志外,其他20人全部報名參加,再加上6名群眾,32號院的志願者隊伍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崔貴英阿姨也是志願者中的一名,每次執勤的時候,她都會在兜裡揣著孫女兒的水彩筆,這是為了請快遞小哥用來再寫一遍收件人名字的。“快遞單上的字體一般都比較小,都堆在統一收納點,不太容易被看清,大家取快遞的時間過長會增加風險。”

交大東路38號院裡,住著年近八十的陳永昌、郎志麗夫婦,他們是這裡的老住戶,陳永昌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刻瓷”傳承人,郎志麗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麵人郎”的傳承人。如今,這兩位老人也攜手在小區門口站崗。“我們也是社區的一員,守好家園也是我們的職責。”在這樣的老人面前,您好意思不聽話嗎?這對老夫妻的站崗身影,也成為了街坊鄰居更加自覺遵守制度的戒尺。

陳永昌、郎志麗夫婦

郎志麗為社區執勤製作的泥人作品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明傑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