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市民化是指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吸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力,农村人口逐渐转变职业和身份,享受市民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的过程。新时代的农民市民化,主要是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的农民市民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成为新市民,另外一种情况是城乡融合发展后农民直接转化为市民,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而形成新市民。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力量。



  进一步加强工农互促和城乡互补


  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了城乡分割,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因此,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逐渐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民的身份和职业双转变的过程。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从唯物史观角度,马克思、恩格斯把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了“城乡混沌一体阶段”“城乡分离对立阶段”和“城乡融合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是新时代指导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城乡关系演变的客观规律,打破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分工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加强工农互促和城乡互补,最终实现城乡的全面融合和共同繁荣。


  城乡融合发展的四个转变


  正确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的四个转变。首先,工农关系要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支持工业”转变为新时代的“工农互促”。在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实现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国家工业化战略,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和“工农剪刀差”等政策来获取农业剩余支持农业和城市发展,严重削弱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使得城乡关系长期被锁定在非均衡发展状态。新时代,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工农关系,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工促农”和“工农互促”等新思想,正在实现农工关系的深刻改变。


  其次,城乡关系由“分割”转变为“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中城市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农村支持城市发展,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城乡融合”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献。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由城市主导进入了城市和农村平等均衡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出现了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促等新局面。


  再次,农民与市民的身份由地位身份转变为职业身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是一种地位身份,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民不能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农民市民化和权利平等化。一方面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里安居乐业,享受同等的权利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农民就地市民化,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


  最后,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由条块分割转变为空间融合和功能互补的统一市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等也是条块分割的,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效率,限制了消费潜力的释放。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之一是要破除行政管制和制度性障碍,构建一体化的城乡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社会科学报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点击“了解更多”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