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用来攻城的利器,杀死数十万人,2000多年来却一直造福百姓

文|书生

提到白起这个名字,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杀神”这个称呼,在担任秦军主将的30多年间,白起共攻陷敌方城池70余座,杀人无数,仅在长平之战就坑杀战国40万降卒,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不过杀人如麻的白起也做过很多惠及一方百姓的好事,比如他修建的白起渠至今还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是该地区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白起渠也叫武镇百里长渠、 三道河长渠、荩忱渠,西起湖北南漳谢家台,东到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全长49.25公里,修建于公元前279年,据今已有近2300年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修建时间还早23年。

事实上,杀神白起最初修建白起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灌溉农田,造福百姓,而是为了攻城杀人。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名将白起领兵伐楚,白起分析楚国兵力布防后,决定直捣黄龙,杀向楚国腹地。

之后白起率领数万秦军,沿着汉江东下,并命令士兵沿途烧毁船只和桥梁,自绝后路准备与楚军死战。在抱着必死决心的情况下,秦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接连攻克多处沿江要镇,一路杀到楚国别都鄢(今湖北宜昌东南部)。

鄢城距离楚国国都郢城非常近,是拱卫国都的最后一道防线,楚国早就在此布下重兵,阻止秦军。国都就在身后,楚军已退无可退,秦军在鄢遭遇到了进入楚国境内后最顽强的抵抗,迟迟无法拿下鄢城。

秦军毕竟远道而来,在四面皆敌的楚国无法进行持久战,白起观察地形后,下令在鄢城西边百里的蛮河修筑堤坝,蓄水挖渠,一直挖到鄢城,然后开闸放水,水淹鄢城,一举夺下鄢城。

据《水经注》等资料记载,白起水淹鄢城,城中“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可见这场战争的残酷。鄢城失守后,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领兵伐楚,攻克楚国国都郢城,烧毁楚国宗庙,楚国被迫迁都自保。

鄢、郢之战后,楚国失去大量领土,国力被大幅削弱,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而原本白起用来夺城杀人的沟渠在战后被周围百姓加以利用,成为灌溉良田的水利工程,并起名为“白起渠”。

在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唐朝、宋朝、元朝等各个时期都对白起渠进行大规模修整完善,至今仍然还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后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华夏第一渠”的称呼。

大概当初白起修建白起渠的时候也没想,这个用来攻城杀人的水渠会在2300多年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一方百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