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美国第三大城市,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41°39′、西经87°34′,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区和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其都市区新增的企业数一直位居美国第一位,被评为美国发展最均衡的经济体。此外,芝加哥还拥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高楼大厦,被誉为“摩天大楼的故乡”。截至2017年,芝加哥人口约为100.3万,2017年芝加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6571亿美元,远超上海4758亿美元。


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美国第三大城市,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41°39′、西经87°34′,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区和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其都市区新增的企业数一直位居美国第一位,被评为美国发展最均衡的经济体。此外,芝加哥还拥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高楼大厦,被誉为“摩天大楼的故乡”。截至2017年,芝加哥人口约为100.3万,2017年芝加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6571亿美元,远超上海4758亿美元。

 中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一些新兴城市变成了巨大的建筑工地,写字楼、饭店、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外媒评论称,如今中国的那些新兴都市,跟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芝加哥市十分相像。在美国城市发展史上,芝加哥市的成长经验极富代表性。

它是19世纪工业化和城市化“鼎盛”时期的宠儿,分享高速发展硕果的同时,也吞下城市发展不和谐的“恶果”。正是美国最伟大的设计师用“伯纳姆规划”挽救了芝加哥,并使得芝加哥因“百年不过时的蓝图”而受益匪浅


芝加哥最原始的风貌是一片沼泽地,其间芝加哥河东向流入密歇根湖。1833年时,它只是一个运河边上的小镇,居民不到200人,建筑寥落。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水路联系打通之后,区域贸易日益繁荣,这个小镇迎来了人口增长、地价上升。

由于极佳的地理区位,芝加哥“旋风”般直上云霄,开始走向名副其实的“强大”都市之旅。1840年时,芝加哥人口仅4470人,是美国第92大城市。1890年时,人口超过100万的芝加哥已是美国第三大城市。

但由于不受控制的发展,芝加哥市的发展呈现恣意生长的面貌。一方面,繁荣的芝加哥已经初具现代城市特征。它成功举办了1893年世界博览会,在市区南部一片荒芜的湖畔沼泽地上,矗立起神话般的拥有精美建筑、雕像和喷泉的“白色城市”。

另一方面,大部分市容是肮脏丑陋的。城市烟雾污染到了令人惊骇的程度,芝加哥河变成不忍目睹的污水池。芝加哥的街道、铁路和港口都过于拥挤,城市布局无序,组织缺乏效率。大部分街道处于“裸奔”状态,没有铺设路面。

最典型的是乱七八糟的铁路系统,轨道、货场和车站随意分布、割裂城市——宽阔的铁路轨道将芝加哥河南部,包括商业区在内的大部分城区,与湖滨地区分割开来。大量涌入的移民和穷人们聚居在贫民窟,这里人口密度极高,生活环境恶劣,儿童被饥饿、犯罪所吞噬。1896年来访的英国记者,将芝加哥形容为“皇后和流浪儿的城市,世界的大粪坑”。


而一场大火也促使芝加哥城市改造加快脚步。芝加哥早期的房屋是用木料搭建起来的,很容易着火。1871年,芝加哥发生了著名的“奥利里牛圈大火”,据说因奥利里太太家一头牛踢翻油灯引发火灾,将全城1.7万座木质房屋夷为平地,十万居民无家可归。

此后,杂乱无章的城市设施恢复导致城市面貌恶化,市政服务功能低下,底层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恶劣。这一切曾酿成1886年“干草市场暴动”等恶性社会公共事件,迫使市政当局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速。

1909年,芝加哥市政府委托美国著名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正式开展以“芝加哥规划”为主题的“城市美化运动”。伯纳姆是芝加哥一家建筑公司的合伙人之一,1893年芝加哥承办世界博览会,伯纳姆的公司成为世博会主要规划单位。伯纳姆受命之后,提出所谓“做大规划”的“新古典主义+巴洛克城市规划”蓝图。


在这份蓝图里,伯纳姆就6个方向提出纲领性指导:改进湖滨地区,主要是修建沿湖的林荫大道和格兰特公园;修建城市外环的公路系统;改善铁路站点布局,建设完善立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市中心压力;完成市郊公园系统和环城林荫大道;系统安排城市里的街道,增加斜街,增宽主干道,以便利商业区的出入;建设市民文化生活中心和管理中心,以增加城市的凝聚和谐。

“伯纳姆规划”对芝加哥城市面貌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按照规划,密歇根大道改造成宽阔的林荫大道,1925年,芝加哥规划委员会自豪地指出,密歇根大道的改造工程取得成功,新的桥梁通行能力是被拆除的旧桥的7倍多,沿路不动产价格上涨6倍多;这一时期,芝加哥道路系统得到较大改善,围绕城市的环线建设也初见成效

位于芝加哥河干流南部的南市场街,原本是拥挤不堪的批发市场,1926年动工改造为瓦克尔快速路;此外,市政工程上的重要成果还包括芝加哥河南分支的改直工程、修建世界上最大的邮局大楼,以及改造和美化密歇根湖滨地带、扩建格兰特公园等。


这项规划中对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对城市建筑、交通、市政服务容量未雨绸缪的前瞻性设置,都是至今不过时的考量。上世纪50-70年代,理查德·J·戴利担任芝加哥市长,前后长达21年之久,芝加哥迎来了所谓“钢筋水泥时代”,芝加哥的重要城市地标,如威尔斯大厦、汉考克中心、麦考密克会展中心等,都在这一时期落成,而戴利“做大规划”的公开依据,正是“伯纳姆规划”。1989年,伯纳姆获得美国规划协会“国家规划先驱奖”

伯纳姆将“芝加哥规划”创造性地制作成一份形象直观、浅显易懂的蓝图,并在商业界的大力支持下,将这份蓝图规划向政坛、媒体和公众广泛宣传,甚至为向未成年人解读和普及“芝加哥规划”,还专门制作了针对儿童的普及版本手册。这些努力不仅让“芝加哥规划”的影响力遍及全美乃至全球,使之成为所谓“城市美化运动”的代表,也让“伯纳姆规划”被几代芝加哥人牢牢铭记,“百年不过时的蓝图”也成了蜚声世界的一段佳话。

但“伯纳姆规划”在许多方面并非如传说中那般神奇。自规划诞生之日起,就有批评者指出其在经济效益上花了太多时间,而不是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著名学者芒福德批评“伯纳姆规划”兴趣在于提升土地价值。“大就是美”的主张华而不实,规划中所呈现的中心区恢弘壮丽而单调统一的大型建筑,忽视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无助于邻里社区的真正活力。规划并非尽善尽美,有些建议从未实现,例如庞大的市民中心很多规划内容只是部分实现


然而,“伯纳姆规划”深刻改变了芝加哥市,并不在于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其规划精神对于芝加哥市乃至美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从此“规划”城市发展的概念深入人心,并被视为城市政府的必要职责。此后百年间,一代代芝加哥城市的规划者、缔造者,以“伯纳姆规划”和“芝加哥蓝图”的名义,推行着各具时代风格的、“自己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

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的典范,是不是非常值得中国学习和思考呢,完整的定位和规划是城市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