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西行 作者 李永泉

绛县史称故绛。地处太行之末、中条之首,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绛县是尧王故里,晋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晋平公设置“绛县”,绛县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县”。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绛县是尧文化、龙舞文化、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在此建都,留下了车厢城、晋文公墓、晋献公墓、晋灵公墓等诸多遗迹。绛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5处。2004年西周墓群的发掘揭开古倗国地理谜团,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辖区另有周家庄、韩庄等7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254处明清古民居,其中柴家坡古民居群被评为2010年“山西省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周家庄遗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位于绛县横水镇周家庄、崔村之间,地处紫金山之阳,向南地势缓降,俯瞰涑水河谷地,对岸又有中条山为其屏障,襟山带水,气势磅礴。遗址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是一处以龙山时代遗存为主(分布面积约450万平方米),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二里头、二里岗、东周等时期遗存的大型遗址。

太阴寺

位于绛县县城东南15华里的东华山脚下,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寺院主体建筑南大殿为金代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木佛由独木雕成,为金代原物,在国内仅此一件,珍贵无比。太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太阴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一尊躯长4米、独木金身释迦牟尼涅槃卧像。造型端庄,夸张得当,神态安详。木雕神龛内还完好保存有明代洪武年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十分生动、形象。据元代碑文记载,这是金大定二十年云公、法澍(佛龛西侧有其塑像)等重修太阴寺、补雕《赵城金藏》时雕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时雕刻的还有三士佛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赵城金藏》是以我国第一部宋代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为标准,刻版刷印的一部大型经藏,共6980卷。因其雕印于金代,发现于山西赵城县(今临汾洪洞县)广胜寺,故定名为《赵城金藏》。现有4813卷藏于国家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大藏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历经金、元两个朝代。太阴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雕印场所。龛内有明洪武五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同时绘制了南北大殿内的巨幅壁画。可惜的是殿内极为珍贵的金代壁画与三士佛像的头部,在民国十二年被地方乡绅勾结古董商卖给了荷兰。

景云宫

位于绛县横水镇灌底堡村景云初中院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23平方米。据《闻喜县志》记载,创建于唐贞观八年(634),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修,清乾隆十年(1745)再次进行修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进行抢救性维修,2009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重点修缮。原建筑规模宏大,有一门六殿,布局紧密,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献殿、三清殿、玉皇殿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宫内建筑毁于火,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殿内现存唐贞观八年元始天尊像碑一通。

董封戏台

位于绛县安峪镇董封村,原为泰山庙内建筑,现庙已毁,仅存戏台,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戏台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缮,清嘉庆四年(1799年)增建三面观抱厦。戏台坐南朝北,分前台和后台,台基高0.9米,砖砌,石条压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

倗国墓地

该墓地属西周时期墓地,位于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北倚绛山,南临中条,跨涑水河。墓地范围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8200平方米,发现墓葬300余座。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截至2010年7月,共发掘墓葬191座,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其中一、二号墓为一组带斜坡墓道并穴排列的土坑木椁墓。一二号墓随葬品丰富,主要包括铜礼器、车马器以及陶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献中没有关于西周时期倗国的记载,倗国墓地对于倗国历史地理范围、晋国都邑、晋初封地范围及早期疆域情况,晋国早期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研究价值。

绛县文庙

位于绛县城内振兴西大街文庙路1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版《绛县志》和有关碑文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原庙自南向北连续五进,分别建有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明伦堂、麟经楼、敬一亭、崇圣祠、射圃亭、文昌阁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斗栱五辅作双下昂。大成殿是元代大德年间的实物。大成殿是绛县文庙中地位最重要气势最宏伟的建筑,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主殿。大成殿得名于宋徽宗钦定,因为孟子曾经赞誉孔子为“集大成者”,所以宋徽宗就把奉祀孔子的大殿定名为“大成殿”。

长春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位于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据清光绪版《绛县志》记载,创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历代均有修缮。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和清代建筑三清殿。玉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圆木通额,通额上施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补间施一朵。大殿结构简洁,用材硕大,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

南樊石牌坊

位于南樊镇西堡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的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牌坊夹杆石为圆雕石狮,其额枋,斗拱,阑额等部位,有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的石雕装饰,基本反映并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石雕工艺。右侧附设石碑楼一座,内有石碑15通,碑文均刻于各种石雕艺术造型内,书体有真、草、隶、篆,并配有线刻图案、花卉,雕工、书法俱佳,保存完整。

乔寺碑楼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为功德碑楼,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单体建筑,平面长方形,碑楼石砌台基长17米,宽2.60米,高1.50米,楼身约高15米。楼身六间,单檐歇山顶。正面五碑室七通碑,序由乙未科探花乔晋芳撰,每室之间有通柱石雕对联,上嵌石匾额,楼体上部四面均为仿木斗栱砖雕,三踩单翘,龙形耍头,有椽飞,并雕有人物、花卉。保存完整。

南柳泰山庙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位于绛县南樊镇南柳村西南约1000米处,坐北朝南,分布面积为7342.8平方米。始建于元朝,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多次修缮,原中轴线分布有戏台、献殿、正殿,东有钟楼、鼓楼、廊房、阎王殿、道士房(耳房)、后土殿(配殿)、牛王龙王马王殿(配殿)、西有廊房、娘娘殿,虎头门(耳房)、圣母殿(配殿)、火神殿(配殿)。现仅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庙、阎王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

绛县山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绛县素有中国山楂第一县的美誉,自1987年就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七大山楂基地县之一。如今,绛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山楂生产基地县,10万亩山楂遍布全县10个乡镇,形成大金星、敞口、大五棱、大果等优良品种。

晋南无碱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山西南部的老百姓把馒头叫馍,把无碱馒头叫做“无碱馍”。山西南部地区的老百姓制作发酵后的蒸馍时有不在面里放碱的传统做法。这种做法已延传了数千年,发酵后的面虽然不放碱,但蒸出来却甜香可口,个头大,吃着比放过碱的味道还要好。在白面发酵时,首先要掌握发酵的程度。把发酵的“叫子”,即含有酵母菌的面团和到新面中去,在夏天也只要发酵三到四个钟头,面已经充分膨胀时,即停止发酵。把生面加入到发酵的面中,最大量的生面也须控制在发酵过的面的三分之一内。把这三分之一以内的面掺到发酵过的面中,连续揉搓,反复加工,使生面与发酵面完全和匀后,稍稍停放几十分钟到个把钟头可做成馍的形状上笼蒸制,蒸出来的馍即是无铁馍。把馍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动物形状,那就是著名的“晋南面塑”了。

血豆腐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山西绛县

主要是原料是猪血和豆腐,再加上半肥半瘦的猪肉,以及葱姜蒜五香调料等。杀猪时先准备好豆腐和佐料,接来热血,随即与豆腐肉捏细,加上调料,搅拌均匀,做成比馒头大的团子,放在竹筛里,凉干一下水气,即可挂在灶头上烟熏。团子见烟火必会收缩,因此揉团时要注意多揉几次,以防裂开,大约有半月到二十天就熏好了。作血干关键要热血,若等血冷了已凝固成块,才去做就不好了。血豆腐干因经过烟熏,吃前要洗净,然后放在锅里煮或卤半小时左右,晾冷即可食用。切成薄片,内朱红外有黑边,香柔可口,细嚼品味,越吃越香,真是又好吃又好看。

首席主编:李欣荣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