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很少看到有人用北斗导航?

中联网讯

北斗系统还未大规模民用,其原因既包括技术问题,也包括商业化问题。北斗系统在卫星覆盖、原子钟及定位精度、定位方式与资源消耗上与GPS系统还有一定差异。



首先,在卫星覆盖方面,GPS系统由于建立时间早,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GPS在全球覆盖率高达98%,涵盖军民两用市场,因此已经成为大多数设备的通用导航方式。而北斗系统当前只覆盖了我国及周边地区,且北斗一代只是验证技术是否可行,并没有商业化的考虑,而到了第二代才开始考虑民用市场,目前仍处于布局和发展阶段。



其次,在原子钟及定位精度上,北斗系统与GPS曾经有较大差距,原子钟是卫星定位准确与否的核心,对精度要求极高,只要偏差超过1纳秒,地面距离的测定就会偏移0.3米,在精度控制上,北斗一代由于无法达到GPS的精度级别,不得不额外增加算法来提高准确性,不过,这一问题在北斗二代已经有了大幅改善,北斗二代的定位精度与GPS差距已缩小到10米以内。



第三,北斗系统采用的定位方式与GPS不同,GPS采用的是无源定位,而北斗一代采用的是有源定位,两者差别是无源定位把信息处理留给了用户,以此保证自己的系统流畅;而有源定位是把信息同时交给用户和自己进行处理,因此只能间歇性使用(如北斗一代手持机只能每60秒定位一次),否则会引发系统信息过载。当然,这一困境只出现在北斗一代中,当前的北斗二代已经采用和GPS一致的无源定位。

北斗系统的民用化趋势是必然会到来的,以手机芯片为例,当前已经有华为、小米、一加等手机厂商支持使用北斗定位,而北斗通过三步走战略,也将从当前的覆盖我国和周边地区,发展到覆盖一带一路地区,最终在2020年左右实现全球覆盖。北斗系统对商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藤壶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正因为北斗导航系统比GPS导航系统发展成熟更后,个人使用导航主要在汽车和手机应用上,人们有一种使用习惯,况且现在还有好些果粉一直使用苹果手机。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技术越来越精密,手机占据世界市场的份额越来越高,北斗导航运用的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大,使用北斗导航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南山小猩




娱乐的烦恼


West--Moon

归根结底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尚未正式启用。BDS全球项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到2014年我国勉强实现亚太全覆盖,官方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球覆盖。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遇到的难题有这么几个:

一、信号质量问题。

武汉大学测绘中心曾在2011年左右前往南极科考过程中使用数据模拟和相关分析研究了自北纬三十度左右开始以南地区中北斗卫星信号的频率和强度,最后发现在某些纬度区域内BDS系统相对于传统美国GPS来说勉强打个平手。

二、精度问题。

在这里咱们就不讨论军用频段的问题了,毕竟咱们也不知道。在商业活动中,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工作频率:2491.75MHz。说句实话和美国GPS系统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三、配套硬件问题。

因为美国GPS系统已经运行多年,所以目前市面上问世的手机及其他智能移动终端都采用支持GPS的内置芯片,相信在BDS正式商用之前,如何大批量高效率的解决硬件配套、系统维护、系统安全的问题是所有科研人员的必经之路。


丁海娃

好多时候,我们自己都在用,支持北斗!只不过自己不知道,大部分手机已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