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珠三角與非珠三角差距這麼大?

統治心靈

傳統意義上說的珠三角地區就是廣東省的9個城市,即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省內的其他12個城市分佈在粵東、西、北地區(一般不稱作“非珠三角地區”)。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珠三角地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和環渤海、長三角並列為中國最具活力和前景的發展引擎,廣州和深圳兩顆雙子星更是雙雙躋身全國一線城市行列,對標世界一線城市。作為代表全省乃至華南地區在經濟、科技、文化、醫療、教育等領域最高發展水平的珠三角,應該以更大的擔當、更多的作為、更實的舉措努力爭先。



珠三角發展到今天,已經相當於澳大利亞或俄羅斯的經濟體量,在看到珠三角地區發展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客觀地以更大的維度把脈全省的發展困局,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發展的不平衡,粵東西北地區在發展基礎、發展效率、發展後勁、發展動能上與珠三角地區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制約了廣東的均衡發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破解,筆者提幾點思考,供各位看官探討交流:


一、落實好振興粵東西北地區戰略。 從頂層設計進一步打通全省的交通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產業流,把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放到全省的大盤子裡考量,把粵東西北地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腹地去長遠謀劃,促進經濟全面、平衡、協調發展,從小了說是扶持粵東西北地區的內生動力,從大了說是為廣東發展培育新的增長極。

二、優化珠三角區域發展質量。 珠三角的實力已經無需多言,但有一個問題要清楚,那就是珠三角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珠江東岸的發展明顯強於西岸,珠三角部分城市的經濟總量還不如粵東西北地區城市,所以說,廣東的發展不平衡實際上包含了兩個維度,一是珠三角和粵東西北,二是珠三角內部。要加快優化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夯實珠江東西兩岸的發展質量,做到強中更強,優中更優,從而使珠三角在振興粵東西北戰略中發揮更有力的作用。



三、打造縣域經濟的新增長點。 縣域經濟是衡量一個區域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每年都有不同機構發佈全國百強縣榜單,指標側重各有不同,排位也會有差別,但有一點是各種榜單基本相同的,就是相比起其他經濟熱點區域,珠三角上榜的縣區很少,而且幾乎千篇一律都是傳統的諸如南番順這樣的老面孔,罕有新生力量出現,反觀長三角地區,不僅在數量上一騎絕塵,還呈現出你追我趕、花開一串的局面。縣域經濟是支撐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水漲自然船高,如果縣域經濟乏力,就會拖後腿,僅靠個別大城市的拉動是很困難的,大城市和欠發達縣區之間應該形成一種動能轉換的造血式互補機制,在珠三角內部以及粵東、粵西、粵北四個片區打造若干個新的縣域經濟增長點。



四、進一步明確區域內的發展分工。 要真正破除畫地為牢的門前雪思維,對比較優勢和短板有客觀的認識,把自己的發展放在本區域的座標系中去考慮,在公共配套資源、產業佈局等方面錯位補位發展,摒棄一遇熱點就一哄而上的粗放式發展思維,沒有任何發展模式是可以完全複製粘貼到其他地方的,求同存異做大共同的蛋糕,最終自己能切的也就更多了。

一家思考之言,歡迎交流拍磚。


地中海的湛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珠三角與長三角的發展模式的問題。

在區域比較中,大家經常喜歡拿長三角跟珠三角做比較,因為這兩個區域目前是國內經濟最強的兩大區域,但是如果從本質上來看,兩個區域的發展其實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珠三角的發展更像是兩隻猛虎(深圳、廣州)然後帶動著一群貓啊狗啊(無貶義)一起奮鬥,而長三角呢,更像是幾隻大狼帶動著一群小狼。

知道這個大背景,我們再來分析下廣東珠三角與非珠三角地區的差距為啥這麼大。

在筆者的邏輯中,一定是經濟發達的地方,那麼周邊的區域經濟就不會太差。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北京連廊坊都帶不動,但是可以帶動全中國。硅谷連拉斯維加斯都帶不動,但是可以帶動全世界。硅谷與拉斯維加斯很近,但拉斯維加沒有因此成為一個小硅谷,至今只能靠博彩業過日子,真正享受到硅谷“帶動效應”的是新竹、班加羅爾、深圳、東京、首爾這些十萬八千里遠的地方。

城市之間,真實世界的聯繫,靠的不是“地緣相近”,而是“各取所需”。

珠三角地區有的優勢是什麼,那就經濟,珠三角有全國最牛的基礎設施,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企業,有良好的就業機會等等,而非珠三角地區有什麼?!有勞動力啊...在前面的時候也分析了,長三角都是一群“狼”,但是珠三角很大程度上是深圳、廣州兩頭虎在帶領大家“奔小康”。

(-27東南偏北)


天天說錢

馬太效應聽說過麼?強者越強,弱者想縮小差距,難……

1.珠三角基礎比非珠地區好。

珠三角在歷史上就是廣東的中心,因為其水熱條件好,地勢平坦,適合開展農業,港口眾多,適合發展貿易。

珠三角同時由於緊鄰香港,在改革開放後廣東快速發展的外力除中央外,最大的助力就是香港。

在資源有限的時候那肯定是發展中心的珠三角,非珠地區只得自力更生。

2.深圳的特殊地位

改革開放後,廣東珠三角快速發展,但深圳由於計劃單列,稅收不交廣東省,所以廣東省收入其實不多的,雖然深圳有支援河源和汕尾,但遠遠不夠,同時廣東省還得支援內地,比如新疆西藏和廣西,導致沒有足夠資金髮展非珠地區,現在很多非珠地區交通都不是很方便,談何快速發展,要想富先修路!

3.非珠地區地級市太多

廣東省有21個地級市,太多了,很多地級市面積小,人口少,非珠地區地級市太多,導致資源分散並且無序競爭,這也制約著非珠地區發展,建議合併一些地級市!


小羅說是

原因很多,但主要在於:

第一,珠三角地理位置好,居於廣東省中心地段,珠江出海口也就在珠三角,人群總是喜歡沿水而居,就如長江出海口在上海一樣,人氣旺,人就更願意來發展,市場大,企業就更願意來投資;

第二,珠三角地貌環境好,平原多,山地少,非珠三角地市正好相反,平原地區自然更適合和更容易發展;

第三,珠三角是省會城市所在地,是省發展重點區域,政策優勢明顯;

第四,珠三角有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特區深圳這個移民城市,稅收優勢和年輕人口紅利優勢明顯;

第五,珠三角有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融資便利,吸引港澳投資和國際投資也容易,而投資多自然發展快;

第六,珠三角交通遠比非珠三角地區發達,交通便利加快了人口流動,人挪活嘛,貨物運輸快,資金週轉速度快,企業經營效率就高;

第七,珠三角還有三大港口廣州深圳和香港,進出口貿易便利;

第八,珠三角是各類信息集散地,政府、人民和企業都信息靈通,做經濟決策更容易、更準確、更富有效率。

總結了八條導致珠三角與非珠三角差距大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