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強--我們90後-
尉遲恭在隋唐小說中與秦瓊齊名,史實中的他比演義更加出彩,先跟隨劉武周,後歸順李唐,忠心耿耿,保護李世民擊退單雄信,屢卻外敵,立下汗馬功勞。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爭鬥時,拒絕李建成收買,堅定地站在李世民身邊,推動並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死齊王李元吉。《新唐書》載“敬德之來,李世民以赤心付之,桑廕不徙而大功立。君臣相遇,古人謂之千載,顧不諒哉”!
唐太宗登基後,尉遲恭自以為擁立有功,目空一切,見到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常常當面譏諷他們,有時甚至在宮廷之上厲言爭辯,犯顏作色,與朝臣的關係逐漸惡化,被逼離開京城出任地方官。
貞觀六年(632年)九月,李世民大擺酒宴與群臣歡聚,已是同州刺史的尉遲恭也來赴宴。入席時,尉遲恭見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不已,說“這些人有什麼功勞,配坐在我的上席”?任城王李道宗(李淵侄兒)恰好坐在他的下位,便打圓場向他作解釋。誰知尉遲恭竟因此勃然大怒,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隻眼睛幾乎被打瞎。
李世民見狀非常生氣,撂下重話“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夷戮,非高祖過。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悔可及乎!”你要好好做人,別逼我學漢高祖劉邦殺功臣,到時後悔莫及。尉遲恭於是謝罪。(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世民曾打算把女兒賜婚給尉遲恭,尉遲恭叩頭辭謝說:“我的妻子雖然出身微賤,但與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雖然才疏學淺,也聽說古人富貴了不換妻子”。粗魯人有操守,富貴不忘髮妻拒絕賜婚,李世民只好作罷。
南方鵬
尉遲恭被唐太宗李世民敲打一番後,不敢再囂張跋涉,收斂了很多,自此閉門謝客十六年,不與外人多交往。
玄武門事變中,尉遲恭立下了大功,一箭射死李元吉救下李世民,又帶兵威逼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子並交出權力,是李世民忠實的惡犬。
玄武門事變後,尉遲恭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獲得同等待遇,食實封一千三百戶,李世民還將齊王李元吉府邸的財物都賜予尉遲恭,封賞可謂非常優厚。
而尉遲恭也很居功自傲,覺得李世民能做皇帝自己功勞最大,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三位宰相都不放在眼裡,更別說其它人了。
貞觀六年,李世民舉行一次盛大的宮廷宴會。尉遲恭看到宴會上有人座次排在自己上面,非常不滿,座次在尉遲恭之下的任城王李道宗過來勸解尉遲恭,尉遲恭反而勃然大怒,打了李道宗幾拳,差點將李道宗的眼睛打瞎。
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也是武則貞觀年間唐宗室中少有的名將,單論戰功的話,李道宗還在尉遲敬德之上。李道宗此時還擔任刑部尚書,也是朝堂排名前列的大臣。這樣的人物,來好心勸解下尉遲恭,就被尉遲恭不分青紅皂白差點把眼睛打瞎。
(李道宗)
事件發生後,李世民非常不滿,對尉遲恭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
李世民這段話大意是:“朕閱讀漢朝歷史,常為漢高祖劉邦殺功臣而痛心。登基以後,很想保全功臣,不重複劉邦的悲劇。但尉遲敬德你的作風,讓我感到韓信彭越這些人被殺,也是咎由自取,不是劉邦的錯。尉遲敬德你以後好自為之。”
(李世民)
這番話幾乎已經是赤裸裸的威脅了,尉遲恭要是還繼續囂張跋涉下去,李世民也不介意殺了他。好在尉遲敬德也算懂事,從此以後,低調做人,閉門謝客。晚年更是沉迷煉丹藥之類,不再讓李世民難做,也算讓君臣之間善始善終。
仁勇校尉
貞觀六年,唐太宗在慶善宮舉行宴會,受邀者不是皇親就是功臣。席間不僅吟詩做唱,還有歌舞相伴。
宴會氣氛雖然輕鬆,但座次還是有高低輕重之分的。將軍尉遲恭忽然發現,有一個官職不如他的人居然坐在他前面,不由對那人大發雷霆。
這尉遲恭的身份可非同一般,當年單雄信追殺李世民,是他用雙鐧將單雄信打下馬來,救了李世民一命,這就叫功高莫過於救駕。後來,又在玄武門事變中,打死李元吉,逼迫李淵禪位李世民,有擁立之功。
這位官員深知尉遲恭的底細,嚇得不知所措。這時,旁邊的任成王李道宗趕忙出來打圓場。誰知尉遲恭自恃功高,黑紅不吃,舉拳對著李道宗就是一頓猛毆,打得李道宗鼻青臉腫,一隻眼睛幾乎被打瞎。
李道宗是唐太宗的親堂弟,為唐朝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唐太宗見堂弟被打成那樣,氣得臉色發青,拂袖而去,宴會不歡而散。
不久,唐太宗找了一個沒人機會,對尉遲恭說:當年漢高祖誅殺功臣,我曾以此為恥。現在看來,漢高祖殺得不是沒有原因。我希望與大家共享太平,但請你們不要做韓信、彭越之事。
尉遲恭再厲害,也怕老大啊。聽完唐太宗話,嚇得趕緊跪下磕頭謝罪。唐太宗的話看似平常,實際是暗含殺機。他在警告尉遲恭,再敢目無法紀,目無君王,韓信、彭越就是你的前車之鑑,他唐太宗也會做漢高祖做的事。
自此以後,尉遲恭大為收斂,再也不與他人爭風吃醋,專心在家養身修道,終得善終。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謝官方邀。這是一個故事題,我先講講這個歷史故事,再評點一下。
尉遲恭(以下稱大家熟悉的敬德)這個人性格非常鮮明,他成就於性格勇武無畏的一面,也失落於性情憨直的一面。
李世民即為後,尉遲敬德的收穫很大,被封為吳國公,右武侯大將軍,並且李世民將齊王府的全部財產都賜給了尉遲敬德。可是名利雙收的尉遲敬德漸漸要面對著從軍事領袖到政壇新星的轉變,這個轉變對於敬德來說,比衝鋒陷陣要難得多了。
由於尉遲敬德性情憨直,居功自傲,見到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常常當面譏諷他們,議論其長短,有時甚至在宮廷之上厲言爭辯,於是和這些人的關係逐漸惡化。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李世民只能是外調敬德到地方就職來化解大家的矛盾,於是敬德出任襄州都督,對於敬德來說,一個政治白痴逃開了政治中心,這是一件好事。
貞觀六年,李世民在長安大擺宴席,敬德也回京赴宴,誰曾想,敬德看到賓客的列席位置,勃然大怒,說道,“你有什麼功勞,配坐在我的上席?”
這個時候,坐在敬德旁邊的任城王李道宗就來打圓場,誰知道,敬德蠻牛的性子突然發作,當席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隻眼睛幾乎被打瞎。
李世民非常生氣,說道——
"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
李世民借這個機會敲打一下敬德,很可能也是在席上跟所有人說的。意思很清楚,他不願意向劉邦一樣大興殺戮,希望保住功臣,可是需要怎麼做呢?嚴格要求自己,不違法度。
李世民的一席話可以說軟硬兼施,態度強硬,告訴敬德及其他大臣,“即便是韓信如此高位的功臣,犯了法度,仍然會安危不保,你們也是一樣。我想要保住你們,可是那是在維護法度的前提下,你們自己要行事自律。”
敬德聽懂了沒有呢?從此之後,他磕頭謝罪並開始約束自己的言行。不得不說,在幫助功臣轉型的工作上,李世民做的是非常出色的。
魚包歷史課
李世民沒有殺他。
尉遲恭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李世民登基之後封他為吳國公,對他還是很重視的。不過,此人卻慢慢的恃寵而驕,非常的自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在一次宴會上,尉遲恭因為自己的座位排名不滿大發脾氣,要知道,古代的宴會上座位可都是論資排位而坐的。而在這時,唐太宗的堂弟李道宗出來勸解他,誰知道尉遲恭卻把李道宗給打了一頓。這些,李世民都看在了眼裡,宴會也因此不歡而散。
李世民後來跟他討論一番,並且引用了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的事來告誡他,讓他收斂一點。尉遲恭害怕了,以後的十幾年裡一直在家待著,不與他人交流,安享晚年。
小奇侃侃
歷史遺留下的史書,是人都明白,史書是人寫的。史官雖抱秉筆直書的目標,但記載過程難免受環境與自己是非觀念左右。所以史書無論史官水準高低,與事實有出入卻也難免。
但我認為從古至今史書類別中,唯有唐史失實最為嚴重。如此說的原因若干,想起一件說一件。
一,唐史太完美。尤其對太宗記載太完美。如如何對房杜,如何從諫如流,如何知錯就改,如何心懷百姓。但一個細節暴露了唐史多編篡,即太宗囑史官從實記錄一節。發生了一件事,史官要實記,太宗怒令修改。史官對曰,雖人頭落地不敢改史。太宗息怒。此節所謂欲蓋彌障也。諸君仔細品味!
二,唐史玄靈之事太多。既有袁天罡李淳風所謂上知萬年後知兩千年,又有從襁褓知後世女王,細思不可理喻。既有如此神奇《連山》《歸藏》,豈不以舉國之力保護之?畢竟萬事能洞佔先機即勝九分。再者,所謂《推背圖》未有見原本者。
三,一個如此完美太宗將玄武門事,將霸佔兒媳事一則推責及人,一則隻字不提。敢相信一個失德之人語。
總體感覺,唐史對人,言,事多有加工,自太宗而始開了加工史實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