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老十四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没反,甘心交出了兵权?

渔樵侃史

雍正坐上了皇帝宝座,他的兄弟们,尤其是颇有实力的胤禵(康熙十四子)是很不甘心的。对待胤禵这位同胞弟弟,雍正感觉颇为棘手。胤禵曾是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与继承者、又加上朝野纷传的雍正窃夺了胤禵皇位的流言,胤禵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因此,他所具有的潜在号召力不容小觑,以雍正之精明,绝不敢掉以轻心,泛泛视之。

康熙一死,雍正火速令在外统兵的老十四胤禵回京参加父皇的丧事,并要他将前线的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自己的大舅哥年羹尧(年妹嫁给雍正为嫔妃)处理。史载,胤禵风尘仆仆的赶回北京,专门派人请示,是先拜谒父皇梓宫(指皇帝棺材),还是先朝见新帝。雍正命他先去父皇灵堂拜祭。

胤禵到灵堂,望着灵柩,情绪复杂,百感交集,一时哭倒在地。雍正远远地立在一旁,表情肃穆,不发一言。胤禵对这位以诡谲手法登极称帝的亲哥哥,自然切齿痛恨,但如今他上位已是既成事实,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于是他不得不敷衍似的向皇兄叩头。雍正为表示自己兄长兼新君的风度,忙上前搀扶,胤禵却爱搭不理的,使雍正万分尴尬,难以下台。

此事让雍正非常不快。他借这件事大做文章,先是申斥胤禵“气傲心高”,削夺了他的王爵尊位,只保留一个贝子封号。一个月后,雍正和诸皇子扶康熙灵柩归葬东陵。下葬完毕后,他突然下令胤禵留下看守父陵。这实际上已经等于把老十四圈禁在遵化清东陵里了。接着,胤禵的几个心腹也被一一缉拿治罪。

雍正对亲弟弟胤禵的戾狠无情,使他们的生母吴雅氏很伤心,但她生性温良,既管不住哥哥,亦帮不了弟弟。她见兄弟斗狠,同室操戈,又气又急,于雍正元年(1723年)5月23日急病而亡。关于吴雅氏之死,朝野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她要见胤禵,雍正坚决不许,她一气之下以头撞铁柱而死。以雍正一贯做派与风格,此说法很有可信度。

雍正为告慰母亲之灵,立马封胤禵为郡王,但仍将他软禁在遵化,不放他回京,胤禵的妻子也很快患病身亡。胤禵迭遭打击,赶到绝望而沮丧,于是向皇兄表示自己已来日无多,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他表示自己已万念俱灰,什么名利功业在自己眼里都是浮云,这才保住了性命。

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都是胤禵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对雍正上位自是非常不满。雍正在召回胤禵后立即命胤禟去西宁办差,他刚一到就被年羹尧给拘禁了起来。同时,雍正找个由头将胤誐的郡王爵位给革去,并将他囚禁起来。对已无威胁的废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他也毫不客气,照样予以严加禁锢,监视居住。

雍正在处理诸兄弟之事上,初期并不残忍,只是将他们软禁起来,并不危及他们的性命。作为一个精于权谋的老练政治家,他深知若刚继位就大开杀戒,必会激化宗室间的矛盾,局势一旦失控,反而不利于夯实自己的统治。但他对诸兄弟的政治迫害却从未放弃,而是一步步加紧的。

经过大约3年的酝酿与准备,他的权力已牢不可破,于是就开始磨刀霍霍,欲彻底解决“卧榻之侧那几个酣睡者”的问题了。

史载,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雍正帝罗列了八阿哥胤禩的种种不法劣迹,将其一撸到底,降为庶民。之后又将他圈禁在深院高墙内,赐名“阿其那”,满语是狗的意思。5月,又当廷向内外臣工们颁布了胤禩等人的罪状,不久就死于禁所。九阿哥胤禟被赐名“塞斯黑” ,满语猪的意思。同年九阿哥惨死于保定。同年9月,胤褆不明不白地死于禁所;雍正六年(1728),胤礽也在圈禁地中死去。唯有与雍正一母所生的亲弟弟、皇十四子胤禵侥幸保存了性命,活到了乾隆二十年,死时已满68岁。

至此,雍正帝彻底结束了与诸兄弟争夺皇位的各种明争暗斗,巩固了他的帝位,集中了至尊无上的皇权,确定了其毋庸置疑、不可撼动的绝对权威。雍正从激烈的皇室内斗中摆脱出来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治理大清的繁杂事物中去,之后他的表现也算励精图治、有所作为。

至于一直被康熙看好且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胤禵在雍正登基后为何不反 ,而是“心甘情愿”的交出兵权?其实,对这种潜在的可能,雍正早已想好了对策:康熙死后,雍正继位,他立即下诏命胤禵将兵权交给自己的大舅哥年羹尧,并命他从西宁火速回京参加康熙的丧事,这一切进行的干脆利落且毫无缝隙可钻,胤禵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就稀里糊涂丢了兵权,调不动一兵一卒,他拿什么去反?

【答题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文/炒米视角

《雍正王朝》以外的雍正与十四弟胤禵真实交手其实更精彩!

应该说老十四有没有反心,并不重要。因为历史上老十四其实根本没有反叛的机会。而且老十四其实在性情、犟脾气上和雍正是不愧为亲兄弟的。


但是争储斗争那么激烈的情况下,不管你老十四是否有反叛之心,应该说雍正对此都是做了充分防范的。这就是叫不以人性做判断,而已事情进展需要做准备。

那么雍正对老十四究竟做了哪些准备呢?


第一,
我之前在很多回答里都讲到了“四川总督”这一职务因其战略意义,在康雍乾三朝,一直都是皇帝的亲信。而当时四川总督(战时权力更大川陕、川甘总督)就是年羹尧。不过年羹尧并不是《雍正王朝》里,雍正的“包衣奴才”,雍正大力笼络该人,和其联姻,纳其妹为侧福晋,这才是根本性的政治同盟成立。

四川总督牵掣着西北的粮饷、兵员、后勤补给。因此当年羹尧倒向雍正,这意义就非同一般。因此他也为什么可以称为拥立雍正两功臣之一(另一个隆科多)。

第二,雍正进宫抢先登基,然后紧闭九门。隔了数日公布“遗诏”,其间不允许任何皇子、国戚吊丧。这是法统抢先一步。以新君直接面对众夺嫡兄弟。


第三,老十四在外,由于京城封锁消息,他并不知道康熙驾崩和新君已经登基的消息。然后雍正以宗人府名义诏令(这地方应该是耍了手段的,或者老十四政治敏感度太低)老十四回京奔丧,并让延信和年羹尧(一满一汉)接替老十四的军权。在老十四行至半路方才告知新君已经登基。快到北京的时候,老十四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向雍正上奏了一封阴阳怪气的奏报,意思说你这么闪烁其辞叫我回来,是要我恭祝新君登极呢?还是喊我回来吊唁皇父?雍正接到奏报,大为光火,立即答复:不许进京城,直接去景陵去守着。然而老十四性子也比较倔,几次奏报怼新君雍正,雍正后来就干脆把老十四幽禁起来了。虽然雍正并没有像杀老八老九那样,对待老十四,但是老十四,在圈禁的过程中受尽了委屈。

老十四只是一个夺嫡时期的假想敌而已。他本人在争储的过程中,应该算是野心不是特别强,容易水到渠成、接受现状的。如果提前得知雍正已经登基,他是否会反?个人觉得还不至于,毕竟受约束条件较多,自己的手腕和政治智慧还是差强人意。


炒米视角

爱新觉罗.胤禵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与雍正胤禛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作为儿子,他天资聪颖,孝顺双亲,深受父亲康熙帝喜爱;作为大臣,他战功累累,爱民如子,赢得百姓爱戴。


他手握兵权,雍正登基后,他如果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也许命运就不是幽禁皇陵,而是成为天之骄子了。然而为什么他没有谋反呢?这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胤禵没有谋反的必要


胤禵与雍正同是乌雅氏的儿子,两人一奶同胞,如果兵戎相见,一定会两败俱伤,而这必然是他们的母亲所不忍看到的。考虑到母亲的心情,胤禵也不会谋反。


况且两人血脉相连,无论谁当了皇帝,也不会冷酷无情到将另一方赶尽杀绝的地步。所以即使没有登上帝位,也不会有性命之忧。没有性命之忧,也就没有谋反的必要了。



二、胤禵没有谋反的动机


胤禵常年累月征战边关,对于京城的风吹草动都是后知后觉。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于京城的畅春园,还是雍正派人快马加鞭地赶去西北通知胤禵,然后胤禵才十万火急地赶回京城的。


不然,以古代通讯的速度,恐怕直到康熙灵柩下葬,胤禵才知道父亲驾崩的消息了。


基于此,胤禵便失去了信息的敏锐度,也不具备成为皇帝的条件了。


况且古代打仗是个凶险万分的事情,且时间非常漫长,一不小心就是马革裹尸,客死他乡。因此胤禵作为将军,大部分心思都是用在如何打胜仗及让众将士荣归故里上,其他都是次要的。


因班师回朝之日遥遥无期,又随时可能战死沙场,所以考虑不到谋反一事了。



三、胤禵没有谋反的胜算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胤禵驻守西北贫瘠之地,由鳌拜在川陕一带提供粮草。鳌拜是雍正的心腹爱将,一旦胤禵有谋反之心,鳌拜便可断了胤禵的粮草供给,轻而易举就将胤禵及众将士一锅端。


想必经常为打仗出谋划策的胤禵也考虑到了这一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因此谋反之心还未生起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有了鳌拜的辖制,胤禵想谋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历来帝王之争就是腥风血雨。争夺之战必有死伤,也许久经沙场的胤禵已经很累很累,并不想再看到这种无谓的牺牲,所以甘心为人臣子。


然而不管怎样,他都成为历史的过客,就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了。




有书共读

胤禵是康熙诸多皇子中的佼佼者,传说康熙"九子夺嫡"中,康熙百年之后,胤禵继位的呼声最高,以至于后来雍正称帝后,纷纷传说雍正篡改了"正大光明"匾后的遗诏。   


(十四阿哥)

据说康熙在世遗诏原本传位给"十四阿哥",是雍正派人把"十"添笔划改为"于"。这样一来,原本「传位十四阿哥」就变为了「传位于四阿哥」。当然这都是传说,但"无风不起浪"并不是没道理的。   

康熙在世时,胤禵很受宠爱,他从小聪明伶俐,心直口快为人刚正,表里如一文武兼备。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胤禵被康熙任命西征统帅领兵出征西藏,事后证明胤禵做的相当出色,康熙很满意,这可以看成是康熙考验接班人的举动,无疑胤禵是成功的。   

胤禵出征西藏,当时他手握清朝重兵至少十几万,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也就是胤禵手握重兵出征西藏第四个年头,老爸康熙突然驾崩,雍正在朝迅速抢班夺权,胤禵得到康熙帝驾崩消息后,为何他没有造反而是乖乖交出了兵权呢?这正是题主很疑惑的问题,接下来春秋君为你解开这个谜团。


 (康熙大帝)

其实不是胤禵乖乖交出兵权,实在是事情太突然,胤禵也想不到在老爸身边的四哥和隆科多出手如此迅速,让他始料不及,我觉的还是胤禵身边没有人出谋划策,还有就是太过相信四哥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1722年五月,康熙去世,雍正和隆科多舅舅(隆科多的姐姐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隆科多的姑姑又是康熙的生母,隆科多是康熙的表兄弟又是小舅子,好乱的辈份)   

二人在康熙死后第二天就密谋好了,派得力亲戚延信火速拦截往回走的胤禵,交待延信见到胤禵把他的大将军印信先收了,把老爸和他的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家信全部收缴,然后封存送回。同时嘱咐延信,这事要做的果断和隐秘,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九子夺嫡)

说实话,这就是雍正销毁一切对自己继位不利的证据,雍正害怕胤禵手中有康熙的遗诏,但是胤禵此时没有料到事情发展的这么快,他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他也没料到雍正以雷霆之速已继位了,于是他乖乖的交出了军权。   

胤禵悲愤交加的进京了,但宫中一切都不在他的掌控中,军权没了,光杆司令一个,他还有什么发言权呢?  

他抵京后,在景山寿皇殿拜祭老爸时,见到雍正,他不肯下跪,侍卫官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下跪。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并到雍正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乃下贱之人,若我有不当之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当,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雍正和胤禵争执)

胤禵说出这样的话,也表现出了他政治水平不高,成王败寇,亲兄弟又如何? 

后胤禩(si)〔八阿哥〕从房中走出,“向允禵云,汝应下跪”,胤禵“寂然无声而跪”。 枪杆子里出政权,什么朝代都如此。  

尽管如此,雍正并不想放过十四阿哥,后来这件事情又成了胤禵的一大罪状:“结党背君,公然无忌。”不久被雍正软禁于景陵读书,同时命他看护康熙的皇陵,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   

这就是英武一时十四阿哥的命运,在争夺皇位的路上,仁慈讲道理是很愚蠢的事情,没有果断出手,放弃兵权是造成老十四最大悲剧的根源。  


 (雍正登基)


秉烛读春秋

不说胤禵当时想不想造反,就算他想造反,也不可能成功。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清朝,基本已经尽善尽美了,皇权已经达到了巅峰。这种情况下,武将造反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十四阿哥胤禵想造反,只有身败名裂一个结果。

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将军可以成功造反?因为中国在很多时期实行的是私兵制。

所谓私兵制,指的是一种由个人或者家族自主招募、训练、指挥的军事制度。也就是说,士兵是属于将领个人的,而不是国家的。所以军队只听命于某个将领,而不是听命于中央政府。

这种情况下,皇帝不可能剥夺将领的军权,如果某个将领势力太大,他是有能力造反的,因为他的士兵与将官会跟着他造反。比如明朝燕王造反,他的士兵会誓死追随。

但是清代基本没有私兵了。胤禵虽然手握重兵,但那些军队都是国家的,而不是胤禵私人的。也就是说,胤禵能指挥那些军队,是因为国家把军队派给了他。只要皇帝下圣旨,立刻就能剥夺他的军权。

如果胤禵想造反,那些将官与士兵是不会听从他的。假如他是在京城握有兵权,还可以骗士兵说宫中有人作乱,自己接到皇帝旨意进宫勤王,然后再混乱中杀死皇帝。但是胤禵远在西北,就算他能一时欺骗士兵,回京城的路途遥远,只要皇帝下一道旨意说胤禵是谋逆,那些士兵立刻就不听他指挥了。

事实上,到了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制度设计已经足够精密,哪怕皇帝再弱,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权威,很难有人能谋逆。

比如魏忠贤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但朱由检登基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拿下了。

咸丰死后,同治年幼,顾命大臣肃顺等八大臣把持朝政,但是同治和两宫太后一道谕旨,八位大臣就束手就擒了。


梦露居士

因为在我看来,老十四胤禵如果不交出兵权,他下场只会更惨,交出兵权实际上是比较识时务的做法,这样可以保全他能够得以善终。



首先,想要手握重兵造反是分年代的。战乱时代也许非常有作用,但是在康熙年间,满清立国已近百年,政治制度已经十分成熟。在这个时代手握重兵造反,只会死的更快。当时中央对地方有绝对的掌控力,地方上无法对抗中央,想凭一己之力造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胤禵手握重兵十多万,但这十多万人都需要吃饭,后勤补给方面压力也非常大,这些都需要中央政府来提供。但是一旦胤禵真的开始拥兵造反,中央肯定会断绝所有补给。到时候不用中央派兵来攻打,这十多万人光没饭吃造成的可能的诸如哗变之类的混乱情况就能让胤禵焦头烂额。



还有,即使胤禵白己想反,但是他手下的那些人可未必会跟着他反。那些人都是中央任命的,听命于中央政府的。现在他们听胤禵的命令是因为胤禵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大将军王,是顶头上司。但是一旦他反了,就是反贼了,就不会再听命于他。而且他们的家人都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他们如果想反就得考虑自己家族人的安全。

所以综上所述,胤禵造反是没有机会的 他交出兵权,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后来也能够得以善终。


平安读史

看了各位的回答,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康熙老爷子根本就是要让老四继位,所以十四没有任何机会!

首先,康熙没让十四继位的意思。十四爷根本还不是个“爷”,他只是个贝子,封了个大将军王的名头,看着挺牛。如果康熙想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树立他的威信,怎么不封个亲王再上前线?难不成等打赢了回来再回朝册封?康熙帝对自己的身体这么自信?万一何时自己不行了,老十四远在西北,即使直接班昭册封十四为皇帝,恐怕其它皇子也不会老老实实等他回来,必然会引起很大的内乱!做皇帝的最重要的就是皇权的代代相传,皇权稳固,康熙帝如果想传位老十四,肯定不能这么安排!

第二,看康熙帝的安排,明显就是要传位给老四。年羹尧是老四的亲信,康熙会不知道?安排年做西北现场的粮草总管(有说川陕总督的,也有说陕甘总督的,都一个意思),明显是制衡老十四。以后传位给老四,可以保证边疆军事稳定,克制老十四。老八和原太子已经早早出局,还剩下谁啊?老八结党被康熙痛批,老四拉拢隆科多,康熙不闻不问。如果隆科多不是老四巴结的,那就是康熙授意的,让他全力支持老四继位。

第三,老四登基后京城没有哪个势力能反抗,说明康熙已经布局好了,所有关键部门的关系全是支持老四的。老八一党只剩下在民间造谣了!如果其它人想造反,完全可以找一个篡改或伪造圣旨的借口,实施政变。这些皇子也应该知道,不造反也没什么好结果,如果势力可以一拼,哪有不拼的道理?康熙这些年眼看着诸皇子争斗,为了政权交接稳定,一定是早就定好了老四做继承人,然后布局安排,让别人完全没有机会反抗,才能保证皇权稳定。如果安排不利斗起来,有可能两败俱伤,有可能被别人(大臣或外敌)趁机颠覆。即使有惊无险,皇权还在康熙自己儿子手中,那也毁了康熙的精明一世吧!

第四,老十四不可能是被信函骗走兵权。一个有野心称帝的皇子,连个京城的密报都没有,近期老爷子身体状况都不了解?完全根据官方通告就交出兵权回京议事?半路才发现有诈?那还算皇子么?如果他有野心,就一定知道近期康熙的身体状况,甚至已经知道康熙已挂,不可能单凭朝廷的一纸文书交出自己最大的资本--兵权,所以这个情况下不反抗的原因见前三条。如果老十四没有野心,就不用反抗了,但作为皇子谁没有野心呢?

总之,老十四不是不想反,而是康熙没安排他做接班人,处处掣肘,没给予反抗的势力,所以有心无力,一点机会都没有,只有一丝幻想--或许老爷子是想让他继位的,只是被腹黑的亲哥给夺走了机会。


校核琥珀

谢谢!看看“邸晓居MBA侃历史”来回答:

老十四阿哥胤禵想反,他没有机会呀!身为镇守大西北的大将军王,没有朝廷或者皇帝的谕旨是回不了京城的,何况还有一个四川提督年羹尧在卧榻之侧?

当初西北战事吃紧,先前的六万兵马由于孤军深入,被叛军打了个七零八落,朝廷中枢的康熙帝不得不重整旗鼓,需要一位会带兵的阿哥。

人选只有两个;一,十三阿哥胤祥,二,十四阿哥胤禵。


四阿哥胤禛经过与幕僚邬思道研究慎重考虑还是举荐老十四阿哥胤禵。这样一旦朝廷发生变故,有年羹尧在四川当提督,一卡,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休想动得半步!

四阿哥胤禛当着母后,康熙帝的后妃乌雅氏举荐了自己的亲兄弟十四阿哥胤禵,在母后乌雅氏看来,上阵还是要父子兵呀!

实际上此时的四阿哥胤禛对争夺帝位的决心以定,十四阿哥胤禵当然鬼不过这位久经历练的亲哥哥四阿哥胤禛,他乐呵呵的以为当了大将军王就离皇位差半步了。


礼尚往来,十四阿哥胤禵也还个人情,举荐了四阿哥胤禛的家奴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岂不知他给自己下了一个绊子!

康熙六十一年,老爷子不行了,此时的康熙爷住在隐蔽的畅春园里开始安排后事了,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老九、老十的夺嫡集团措手不及,上不了前,为什么?因为四阿哥胤禛掌管着内务府兼领着领侍卫内大臣,加上隆科多这个被康熙爷临危受命的九门提督控制的严严实实。


张廷玉虽然被康熙帝撤了差事,但是仍然还是太子太保,上书房行走,说起来还是众阿哥们的师傅,哪一个敢造次。

四阿哥胤禛顺利的登上了皇帝位置,急招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丧,胤禵敢动西北的几十万大军吗?就一条;没有粮草就是一个大事,何况名不正言不顺谁和他干?

看来把年羹尧放在四川是再正确不过了!


此时的十四阿哥胤禵知道后悔了,犟也没有用,就是有千般无奈也得俯首称臣,这位党中之党的老十四傻了!

难怪雍正帝这么顺利接班,都说;外有年羹尧把着西北的大门,内有隆科多管着京城的九门,他十四阿哥胤禵不交兵权行吗?别说康熙帝真正的把皇帝位置传给了四阿哥胤禛。
(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k古史

老十四当时虽然手握重兵,却远在大西北,军务虽然是他说了算,可后勤供应却掌握在川陕总督年羹尧手里,而老年又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其时雍正已经正式继位登基,老十四手里根本没有什么理由和证据可以兵变造反,也就是说他没有推翻雍正合法继位的说辞。

当时的雍正初登大宝也是万分小心的,就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就任命了延信为抚远大将军,并即刻上任接替老十四的兵权,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意识太重,不交权便是抗旨,作为皇家子孙抗旨的后果他是非常清楚的。而作为一个带兵打仗之人对局势的分析也是有过人之处的,首先他知道指挥不动年总督,如果老年给大军断粮三天,不用说他明白后果会是怎样,再说雍正还有西山锐建营,丰台大营,步军衙门及御林军等这些庞大的武装。而他造反则是名不正言不顺,拥护者少而反对者多,成功的机遇太小,所以不敢冒险,一旦失败就不是遗臭万年那么简单了。还有一层概念就是万一能侥幸成功,上位的很可能是老八而不是他,无论是在兄弟之间还是朝野之内他也是争不过老八的,这点他自己非常清楚,与其老八上位还不如老四上位,因为毕竟是一母所生,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亲兄弟,,他可能分析到老八一旦上位他就是替罪羊,因为他太了解老八的为人了,恐怕想苟活于世都很难,至于老四执政总不至于要他的命吧,事实也证明了他的一切,凭心而论他也做对了。

这些就是老十四手握重兵而没有造反夺位的众多原因中的一些吧,当然也是旁观者及后人的推理及时情的分析,真正他的想法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其实后来乾隆对这个十四王叔可也不薄,晚年还是不错的。

再次谢朋友邀,顺祝大家开心每一天。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共勉。


方一夫1



缺乏理性思维和历史常识的人总把造反说的像吃饭一样容易,动不动就问“岳飞为啥不反?袁崇焕为啥不反?”等等。真要那么容易造反,谁还愿意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去打江山?其实在封建王朝军事将领想造反是非常难的。

封建王朝毕竟是家天下,为了保证江山永固、绵延万年,当时有一整套防止军事将领造反的制度,既限制军事将领调兵的权力也限制军队的行动能力。

比如十四阿哥允禵,在雍正登基后,不是没有动过带兵回京的念头,但是或许是康熙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一方面让他到西北统兵,封为大将军王,另一方面又让雍正的亲信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实际上监管了整个西北事务,大将军王打仗的人马粮草都受到了他的节制。



康熙驾崩后,雍正严格对外封锁消息,直至自己登基稳定了局势,再通知允禵回京奔丧,允禵如果不奉诏,就是不忠不孝,雍正可以借此兴师问罪。

要知道允禵和朝廷之间还横亘着一个陕甘,两位名将,年羹尧与岳钟琪。而且如果允禵不奉诏,西北兵马必须做出选择,是跟着允禵反叛还是遵照朝廷旨意。如果反叛,就会立即被砍断后勤补给,面对川陕甘及各路大军的征讨镇压。


如果允禵假意奉诏,回京奔丧不可能带着大军吧,而且要过陕甘地面,年羹尧一直虎视眈眈监督着的,随时可能强制解除武装,被以反叛论处。所以允禵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造反,只能在嘴上发泄发泄了。

结果这嘴仗打了,气是出了,回京之后,这一辈子的政治前途也丢了。雍正直接奖励他去给康熙守陵,实际上就是被软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