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在追求“全面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现在的手机早已摆脱了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时代,那会的手机屏幕只要有颜色就是好屏幕。直到iPhone一代的出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手机还能不用键盘只有一块大屏幕。自那之后,手机屏幕的尺寸越来越大,从3.5英寸到4.7英寸再到5.5英寸,从3:2到16:9,再到今天的18:9,可见人们对于手机功能的需求与屏幕尺寸完全成正比。

为什么都在追求“全面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iPhone

今天对于全面屏这个概念是没有统一且规范的定义,只要上了18:9的屏幕,屏占比稍微大一些,上下边再稍微窄一窄就能加入“全面屏”的大军中了。不过今天讨论的并非什么才是真正的全面屏,而是以当前的“全面屏”为参考,谈一谈我们为什么需要“全面屏”,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为什么都在追求“全面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显示面积更广(废话),显示面积更广并不代表着机身尺寸变大,虽然现在的新机基本上都是5.99英寸的屏幕,而机身尺寸却是以前5.3英寸屏幕的机身大小。也就是说在机身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的增加了显示面积,距离理想中的全面屏更进一步。而这一步的迈进,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也就是COF与COP封装技术的应用让屏幕组件减少了额外的面积,才得以让手机厂商们在不增加机身尺寸的限制下使用18:9的屏幕。这样的屏幕比例会显得机身更加的修长,方便单手握持。对比最近刚出的魅族15,看惯了18:9再回去看16:9的屏幕,会感觉非常矮又宽。

为什么都在追求“全面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魅族15 Plus(左)与OPPO R15正面对比

前面说过手机在现在完全不仅仅是打电话发短信的用途,甚至在丰富的功能下已经很少打电话发短信了。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携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厂商们以及手机生态圈的快读迭代,已经把手机这个电子产品生生的变成了消耗品。一部手机在现在已经不可能用到4、5年了,消费者购买手机的时候看重的也不只是品牌和配置,外观同样重要。

为什么都在追求“全面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iPhone 7概念渲染

而全面屏最大的特点就是颜值高,识别度高,2017年前,手机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千机一面的正脸,所以只好在配置上做文章。其实每年的新iPhone发布前,都会有各种全面屏渲染图流出,说明全面屏这个概念在两年前还只是存在于臆想之中。直到小米MIX的出现,虽然理想中的还差最后一个边,但当时国内外媒体的赞美声不绝于耳。小米MIX基本上算是给现阶段的全面屏手机开了个头,于是各种类型的全面屏接二连三的出现。其中就有违背“颜值理论”的刘海屏,包括美人尖。

为什么都在追求“全面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刘海屏与状态栏

以目前最常见的带下巴刘海屏为例,虽然第一眼看上去确实比较别扭,但刘海与顶部状态栏的结合,确实在某些情况下增加了显示面积。也就是在成本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更进一步的往全面屏方向发展。刘海屏手机除了正面指纹识别的除外,一般都具备了全新的交互设计,比如取消虚拟按键采用上划手势操作,更进一步拓展了显示面积。还有人脸识别的加入,也是拜iPhone X所托,才开始再手机中广泛应用,这都是技术发展在手机上的直接表现。

为什么都在追求“全面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COF与COP是当前全面屏的主要封装技术

当然了,全面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成本问题。这样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售价过高,不管是低端机还是高端机,只要采用了全面屏就有理由涨价了。再一个是维修成本也会提高。不过,我相信随着技术的积累,当前全面屏的量产能力会达到一般屏幕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