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馬、鄭、白,王實甫為什麼進不了元曲四大家?

關、馬、鄭、白,王實甫為什麼進不了元曲四大家?

我們通常所說的“元曲四大家”為“關鄭白馬”,即 關漢卿、鄭光祖(也有說鄭廷玉)、馬致遠、白樸。

關漢卿,生於公元1219年,去世於公元1301年,號已齋、已齋叟。為“元曲四大家”之首,號稱元代雜劇奠基人,留有《竇娥冤》、《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著作存世,其中最為著名的為《竇娥冤》。關漢卿有散曲小令四十多首,套數十多首,被譽為“曲聖”。關漢卿自評:“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

馬致遠,生於公元1250年,去世於公元1324年,字千里,號東籬,有“馬神仙”的美譽。其雜劇留有十五種,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存世。馬致遠有“曲狀元”的美稱,留小令104首,套數17套。

鄭光祖,生於公元1264年,字德輝,平陽襄陵人,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其人在當時十分出名,號稱“名聞天下,聲振閨閣”。所留雜劇十八種,有《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存世,其中最著名的為《倩女離魂》。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白樸,生存年代大約在1226年到1306年間,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又《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著作存世。

王實甫同樣是元朝著名的戲曲家,且其《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十分的出名。而王實甫本人也與“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齊名。

《錄鬼簿》如此評價王實甫:“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 花寨,明飈飈,排劍載。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以《西廂記》而奪魁天下、令等輩伏低的王實甫卻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原因何在?長期以來,說法不一。

01

王實甫與《西廂記》

王實甫生活年代大約在1260年到1336年,是元朝著名的戲曲作家。

王實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從祖父到其父親都在朝為官,特別是他父親王逖勳跟隨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軍功,曾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太原郡侯等職。當然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就已經發跡了,然後遷居到大都,所以王實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為元朝著名的戲曲家,王實甫和另一位戲曲名家作者關漢卿齊名,留下了《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販茶船》、《芙蓉亭》等雜劇約十四種。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西廂記》講述的是普通書生張生與崔相國之女崔鶯鶯在寺廟中相遇相知進而相愛,隨後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最終得以圓滿結合的故事。這部雜劇故事恢弘,人物形象豐滿,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王實甫所作的《西廂記》,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貴妻榮”的婚姻模式,戀愛模式,徹底否定封建傳統的聯姻方式,強調的是愛情自由和婚姻自由。在他的戲劇中,愛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祿之上,青年男女的戀愛和婚姻也不強調門當戶對,而是完全從愛情角度出發,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他明確的表達了反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級制度的進步主張,有極高的思想覺悟。

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為基礎改編而成的,其故事情節與董解元的《西廂記》香相差無幾,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戲劇衝突,故事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特別是在思想層面上,他明確表達對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級制度的反對,強調青年男女的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絕對是一個大大的進步。所以元末明初賈仲明說王實甫:“作詞章,風韻羨,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王實甫詞曲代表

《正宮·滾繡球》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馬兒遲遲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

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中呂·混江龍》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

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別情》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寬三寸。

關、馬、鄭、白,王實甫為什麼進不了元曲四大家?

02

從元曲四大家緣起來看

從元曲四大家的緣起 《中原音韻》自序來看,“關、鄭、白、馬,一新制作”。周氏在談元曲時,把關、鄭、白、馬並提,這或許就是元曲四大家倡導者的一個依據。

也就是說,作者認為:關、鄭、白、馬四人在語言文字和音韻方面貢獻巨大,且作品的社會功用也是十分明顯,因此,他把這四人相提並論,是因為他們的創作有共同的特點,而不是想把他們定為元曲四大家。

誠然.從文字描述來看.周氏對關、鄭、白、馬四人的讚美之辭勝過王實甫,這應該與他的思想和評判標準有關。

周維培先生在《論中原音韻》中所云:“周德清,1277年出生時。已是宋亡元興之際,他是在元蒙政權的統治下長大的。因此。他沒有多少亡國遺民之恨,對當時的大一統的局面抱著可觀 的甚至讚頌的態度。”可見,周氏對封建制度是維護的,而封建婚姻制度是整個封建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它對維護家族和家世的利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如此,封建統治階級不僅從制度上對婦女予以規定.而且從思想上加以引導和限定。要求她們遵從三從四德。在婚姻問 題上須聽從父母之命,而不能追求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而王實甫的《西廂記》“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婚姻觀念”恰恰與封建的婚姻制度走向了對立。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 《西廂記》的婚姻觀念和思想主題和周德清的思想觀念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後世人有人認為,王實甫之所以不入“元曲四大家”是因為其戲曲過於“豔”,文辭優美,詩意濃厚,曲文感情色彩強烈,不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

關、馬、鄭、白,王實甫為什麼進不了元曲四大家?

03

何良俊、沈德符等戲曲理論名家看法

何良俊,明代人,其人愛好戲曲,尤其對音律有精深的研究。何良俊在《曲論》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至此,四大家之名始出。依何氏的口氣,四大家好似不是他自己的看法,而是元人的見解, 殊不知,此提法正是自他口出。

為此,他對王實甫的《西廂記》作了貶大於褒的評議。《曲論》還說:“《西廂》全帶脂粉,《琵琶》專弄學問,其本色語少。蓋填詞須用本色語,方是作家……”

他對王實甫是褒中有貶,貶大於褒。 何氏詩文成就雖不顯,但是,其戲曲理論影響頗大,正所謂:“《四友齋叢說》中載有他論曲之語,後來各家,從王世貞以下,多受到他的影響。”

何良俊、沈德符等戲曲理論名家的不認可,王實甫不在四大家之列也在情理 之中。

王實甫不入“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其排列順序,都是各個時代研究者對前人的評價看法,源於不同的標準。周德清的“關鄭白馬”,何良俊的“馬鄭關白”,蔣一葵的“關馬鄭白”, 王冀德的“王關白馬”,沈德符的“鄭馬關白”……如此多的不同順序說明了“四大家”產生和發展中的混亂紛 爭。既然形成之初,沒有一個定論,後世也不必計較。

元曲四大家無王實甫原因臆測 / 徐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