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

真历史



说是害怕杨贵妃为杨国忠复仇,其实事情没有那么悬乎,只是单纯想让她死而已。而且,关于马嵬兵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诛杨国忠,第二阶段是赐死杨玉环。且听我细细道来。

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旗号起事,唐朝官军且战且败,最终唐玄宗仓皇逃出京城,跑到了马嵬驿。在马嵬驿稍作停留以后,唐玄宗想要继续跑路,可是军队却不肯走了,说是处死杨国忠以后再跑。可是在杨国忠死后他们仍然不肯走,又说要连杨玉环也杀了,不然军中将士会恐惧杨贵妃报复,于是玄宗含泪赐死杨贵妃。



第一阶段:诛杨国忠

这个阶段的主谋是太子李亨。

早在天宝十三年初,当时尚是太子的李亨便对唐明皇说过,安禄山已生篡唐之心,让李隆基今早解决安禄山,不过开创了“开元全盛世”的李隆基还是很自负的,谅安禄山也没这贼胆,因此没听劝。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打着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造反,打得当时的唐军找不着北,而且李隆基还出昏招帮了安禄山,那就是处死高仙芝。最后李隆基挟诸臣出逃,跑到了马嵬驿,最终发生了李隆基意想不到的兵变。

这场兵变表面上看是禁军发动的,实际上推动者却是李亨。当时的安禄山造反已经尽人皆知,难道真的诛杀杨国忠后安禄山又老老实实过来下跪了?这不可能,而当时的杨国忠是李隆基的宰相,也是宠臣,如果没有李隆基亲自下令,谁敢动手?杨国忠什么德行,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李亨更清楚,以后唐朝是由他接手的,他对杨国忠有必杀之心。而且当时的李亨领着大军尾随在后面,跟着李隆基的只有部分禁军,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李隆基是选择让杨国忠和杨玉环死,还是让自己身陷危机?

并且李亨早在暗中说服了陈玄礼(陈玄礼肯定也对杨国忠有看法),这件事必然是李亨主导的,如果没有他的主持和作保,即使杀了杨国忠后又杀了杨玉环,他们就不用遭到清算了吗?帝王之怒哪有那么简单。在马嵬兵变后,李亨很快即位当皇帝,让李隆基当太上皇去了,只有皇帝才能保住发动兵变的他们。当然,陈玄礼并没有想到李亨会借助这场兵变提早上位。



第二阶段:赐死杨玉环

这个阶段的主谋是陈玄礼。

说陈玄礼是李隆基的铁杆应该不过分吧?从唐明皇的上位到开创盛世,再到耽于享乐导致帝国崩塌,陈玄礼是一路跟着李隆基走过来的,陈玄礼对于李隆基是发自内心的忠,看到李隆基从那个既霸气有有梦想的唐明皇沦落成为一个沉溺在杨玉环美色中且又宠信佞臣的庸主,他在心里是很难过的。诛杨国忠是为了向天下证明安禄山是真的造反,这是势在必行的事,可是赐死杨玉环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性,杨国忠杨玉环并不是亲生兄妹,要说她以后会为杨国忠复仇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可是成功率不会太高。

当时护卫李隆基跑路的军队统领是陈玄礼,士兵们不肯走,说没有陈玄礼的授意谁信?杀了杨国忠还是不肯走,要求赐死杨玉环的其实是陈玄礼,说什么士兵们害怕杨玉环以后报复,可是这么多士兵,难道她能全部杀了?这臭名声恐怕李隆基也不敢背。这件事其实是陈玄礼主谋的,他认为是杨玉环耽误了唐明皇,让唐明皇颓废了,杨玉环死了,说不定唐明皇便可以重新振作起来了,再次带领唐朝走上巅峰!但是,这只是陈玄礼的一厢情愿,杨玉环死后李隆基不仅没有振作,反而很快被太子李亨架空,最后只能当个太上皇了。

马嵬兵变的最大受益者始终是李亨,而李亨利用陈玄礼对李隆基的忠信,让陈玄礼配合他发动了兵变,最终抢班夺权,而杨玉环则是这场兵变中既不幸也属“罪有应得”的陪葬品。


吾与吾国

开元时期是唐朝的巅峰期,也是此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时期,经济发达,国内外政治稳定,军事上一直保持着对外扩张态势。到天宝时期以后,虽然随着唐玄宗越来越沉湎酒色,忙着和杨贵妃谈情说爱,对国家的治理越来越不上心,但权力始终控制在玄宗手中。

安禄山得宠一定程度上和他贿赂杨国忠有关系。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堂兄,两人关系非同寻常。李林甫当宰相时,虽然李林甫为人奸猾,但他对安禄山是比较警惕的,安禄山对李林甫也多少有些害怕。杨国忠当上宰相后,安禄山通过贿赂杨国忠,让朝廷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而且,正是在杨国忠当政时期,他把朝廷弄得很混乱,贿赂公行,正人君子被摈斥不用,贪残小人只要贿赂杨国忠,给杨国忠当走狗,就能飞黄腾达。所以,在当事人看来,杨国忠就是最大的国贼,是他当政时期把国家搞乱了。

安禄山造反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提醒唐玄宗,安禄山可能会造反,要提前预做准备。但杨国忠始终认为安禄山不会造反,所以压下很多揭发安禄山的奏章,不呈送给唐玄宗。安禄山叛乱后,本来哥舒翰是可以在洛阳外围组织防线,遏制叛军的蔓延。但杨国忠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又撺掇玄宗,不断催促哥舒翰出战,导致哥舒翰兵败。

唐玄宗在洛阳失守后,又不得不匆匆忙忙的决定逃往四川,杨国忠、杨玉环兄妹随行。刚从长安撤出来的时候,随行的队伍比较庞大,行进速度很慢,扈从的禁军又要承担很多杂役,所以都有怨气,很不满。

沿路上,不断有人向玄宗弹劾杨国忠,认为杨国忠应该对安禄山叛乱负责任,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必须杀安禄山以谢天下,才能挽回人心,平定叛乱。玄宗一度被说动,有杀杨国忠的意思。杨国忠得到消息后,找到杨玉环,杨玉环又找玄宗哭诉,玄宗又改变了主意。

杨国忠小人得志,自然是一贯嚣张跋扈的。即便是跟随玄宗逃亡,也还是保持着一贯的作风,不把禁军当人看。走到马嵬坡的时候,禁军和杨国忠发生冲突,杨国忠斥责禁军,愤怒的禁军认为是他把国家害到了这个地步,所以杀死了杨国忠。

从性质上来说,杨国忠当时还是宰相,禁军在没有得到玄宗同意的情况下,就杀死了他,这就已经是叛乱了。所以玄宗一开始是很愤怒的,但他很快就明白了,现在他要安全抵达四川,没有禁军扈从是不行的,所以默认了事实。

禁军当然清楚自己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所以禁军也很怕玄宗秋后算账。尤其是如果杨玉环还在玄宗身边,如果她将来劝说玄宗为杨国忠报仇,他们都不会有好结果。所以,禁军将领陈玄礼代表禁军,要求玄宗赐死杨玉环,以绝后患。

肯不肯赐死杨玉环,对禁军来说,主要是一个态度问题。玄宗宠爱杨玉环,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如果玄宗肯赐死杨玉环,这就是说,玄宗重视禁军超过对杨玉环的宠爱,也就是说,将来不会秋后算账,追究禁军造反的责任。反之亦然,如果玄宗拒绝赐死杨玉环,则很难让禁军安心。

玄宗当然清楚自己当时的处境,如果不赐死杨玉环,禁军哗变,他的安全就很成问题了。所以,他迫不得已,只能接受禁军的要求,赐死杨玉环。

顺便在这里说说陈玄礼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陈玄礼是这次兵变的主谋,其实未必然。陈玄礼作为禁军将领,是玄宗比较信任的人。即便他对杨国忠和杨玉环早有不满,他也没有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自己拉仇恨。毕竟,胁迫皇帝处死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这是要让皇帝记恨一辈子的事。除非他是准备彻底和玄宗闹翻,否则没有必要这么做。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杨国忠和禁军发生冲突后,被禁军杀死是偶然事件,事先并没有预谋。毕竟这是在逃亡的路上,当时的情况可能比较混乱。而陈玄礼可能是当时禁军和皇帝都比较信任的人,适合在两边斡旋,维持局面,所以才由他出面,向玄宗提出了赐死杨玉环的要求。


萧武

关于这个原因除了一些盖棺定论的主因之外,还有一些是被人猜度的侧因。

首先,这是一场政变,是由禁军大将军陈玄礼领导的,对于唐玄宗的忠臣,陈玄礼目睹了唐玄宗的崛起到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再到唐明皇的自甘堕落,骄奢淫逸,最终而一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是一个臣子对君王的失望的一种发泄,而发泄口就对准了唐玄宗宠爱有加的杨贵妃和杨国忠。

其次,杨国忠是有名的奸相,他迫害忠良,剪除异己,将朝政管理的乌烟瘴气,得罪的人就更是不知凡几了,而如今的乱局,杨国忠也是有着无可逃脱的罪责,所以发动叛乱处死杨国忠,而杨国忠和杨贵妃是兄妹关系,难保日后杨贵妃不会终究今日之罪责,所以斩草除根,杨贵妃之死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次,杨贵妃平日是专宠于朝中,红颜祸水自古有之,在那个君权神授的年代,封建时期人们还是比较相信迷信的,自然认为今日之乱局都是杨玉环祸乱唐玄宗而导致,再加上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认为一致认为这是因为杨贵妃的关系而导致了安禄山的肆无忌惮,才有了今日之祸。

最后,人们有猜测这场政变的幕后之人就是日后的唐肃宗,而今的太子李亨,因为太子受到杨国忠的迫害,多次面临险境,差点东宫之位不保,如此艰辛的活着,而今在逃亡的路上,太子兵力占据大部分,如此正是叛乱之良机,一举剪除政敌,也除去祸害。

所以杨贵妃不仅是士兵叛乱的宣泄口,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被杀也就无可厚非了。


历史风云天下

这个问题,分四节简答:

第一,安史之乱,唐玄宗放弃长安出逃,必须有人承担后果,而这个人肯定不能是皇帝本人,必须是臣子,于是不幸随驾的宰相杨国忠便必死无疑了。自古为“国破”背黑锅的,皆是此等“奸臣”,已经形成了套路。

第二,仍然为套路,即“妖姬”“美女”倾人国的话语套路。许多朝代,国未亡,美女们先做了替罪羊。何况贵妃与宰相为兄妹,内外相助,一家贵盛,共为蛊惑,民怨沸腾久矣,杀之可泄愤。

第三,杀了杨国忠必杀他妹妹杨贵妃,自古杀人,斩草除根,必绝后患。这也是一个血腥的套路,没诛杨氏三族,已经是客气了(也有仓皇逃难,没工夫诛灭的原因)。



(这副画看着好惨目!这么多赳赳武夫,握着剑,逼一个女人死/皇帝不称朕答题)

第四,禁卫军大将虽尚未敢犯陛,但敢于用武力挟持圣躬,杀其爱妾(其羞辱与谋害皇帝本人何异?),实在是已无顾忌,不怕秋后算账。

当唐玄宗被迫亲自下令将心爱的人送上不归路后,他应该能够预知,他已失去了继续统御天下乃至于近臣的能力,很快太子李亨在灵武擅自登基称帝的消息传来(事实上,李亨登基还在杀死贵妃前三日),他应不感到震惊和奇怪,而禁军敢于行此不道,根本原因也在于此。老皇帝下台了,可放心无忧矣!


皇帝不称朕

马嵬兵变的幕后主使人是谁?目的又是什么?只要知道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能够回答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

在马嵬驿有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讨要食物,此时士卒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于是士兵们群情激奋,杀死了杨国忠,并肢解了他的尸体,然后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接着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玄宗听见外面的喧哗之声,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这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唐玄宗不得已,赐杨贵妃一死。

表面上看,马嵬兵变似乎是由偶然事件引起的。但是史书记载,兵变前陈玄礼就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李亨却犹豫不决。可见,兵变显然是陈玄礼策动的,并与太子李亨商量过。

那么李亨真的是犹豫不决,没有参与策划兵变吗?我认为并非如此。因为李亨是兵变的最大受益人。史书为尊者讳,才说李亨没有参与兵变。

马嵬兵变的后果是,唐玄宗与太子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则带领大部分士兵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抵抗安禄山。此后不久,太子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位,改元至德,并遥尊远在四川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所以,马嵬兵变的幕后主使人是当时的太子李亨,而兵变的真实目的,既不是杀杨国忠,也不是杀杨贵妃,而是太子要同玄宗争权。

虽然唐玄宗此时狼狈不堪,但他毕竟当了几十年的皇帝,权威犹在。如果李亨正面同他争权,胜负难料。

所以李亨就策动禁军,从玄宗身边的杨国忠、杨贵妃下手。正好杨国忠民愤极大,士兵们早就他不满了,而杨贵妃又被认为是红颜祸水。所以挑动禁军对付这两个人,并无困难。

而唐玄宗连自己的宠臣和女人都保不住,可以说是颜面扫地,再也没有权威了。李亨便顺理成章地带着了军队。

所以,马嵬之变实际上是李亨通过杀杨贵妃来打击唐玄宗,陈玄礼、禁军都只是棋子而已。


梦露居士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大唐的转折点。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面对洛阳潼关的相继陷落。70岁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当年诛杀二武的魄力。于公元756年6月13日清晨带着部分宗室以及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贵妃杨玉环。在陈玄礼的保护下逃亡成都。

半路行到马嵬坡的时候,由于粮食供给不上,引发随军将士的强烈不满,而杨国忠又专横跋扈。物资的发放不公军卒鼓噪,在吵闹之中。杨国忠呗乱箭射死,而且被分尸。随行军卒见杨国忠已死,随后将杨国忠的儿子。以及两个妹妹都给诛杀,随后索性直接前往唐玄宗大帐。要求处死杨玉环。唐玄宗劝说无用。最终也只有赐杨玉环自缢而亡,杨玉环时年36岁。

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场政变是一个密谋,是太子李亨和禁军合谋而位,安史之乱必须要有人负责,最大的责任人唐玄宗自然不能负责,而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就是最好的替死鬼,随军将士也需要一次发泄来宣泄。因此,禁军和太子李亨以及部分大臣合谋诛杀杨国忠一党。而杨玉环不过是牺牲品。是一个意外而已。

而正式由于马嵬坡政变,迫使唐玄宗分兵给太子李亨。李亨在灵武登基。也标志着唐玄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大唐也进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清水空流

要我说,这是李隆基弃车保帅之计。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上下就已经腐烂不堪。公元751年,唐朝在征讨南召的时候大败而归,当时举国震惊,只有唐玄宗被蒙在鼓里。这是因为杨国忠封闭消息掩盖真相,而守卫皇宫的禁军目睹这一幕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的看着一代天骄李隆基醉生梦死,看着大唐在杨国忠的祸害下一步步走向灭亡。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比如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而杨玉环正好相反,她迷惑唐玄宗,霍乱后宫,在她的保护下杨国忠才能霍乱朝纲。杨家把整个大唐搞得乌烟瘴气。

这一切被禁军上下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却没有办法,杨玉环的妖媚已经让唐玄宗失去了正常判断的能力。其实也不怪唐玄宗,在历史上被美人弄乱朝纲的事件数不胜数。古语云: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唐玄宗征服了世界,却最终被杨玉环所征服。



该来的还是来了,北方的安禄山率领20万精兵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这个杨玉环的干儿子看透了唐王朝的虚实,他知道凭借手中的大军可以轻易打到长安!

直到这时,唐玄宗才知道天下在他的醉生梦死中已经不是以前的天下,如今的大唐只是一个纸老虎,只需要有人轻轻一捅,就会破败不堪。

天下都知道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是被杨玉环迷惑才搞成了这个样子。要想重新振作精神,获得国内的支持,唐玄宗只有弃车保帅,杀掉杨玉环,获得天下人的原谅,否则他就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永无出头之日。



不要小看唐玄宗的决绝,先天政变时太上皇李旦亲自求情放过太平公主,仍然被唐玄宗拒绝,最后将太平公主赐死。



旧唐书中的一句话也能作为证明: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所以,我认为马嵬之变的幕后指使者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历史风暴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自此后李唐王朝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曾经的辉煌,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那么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唐朝皇室南逃蜀中的途中,为什么禁军或者说禁军统领陈玄礼一定要杀死杨贵妃,我认为是以下三点原因造成的。

一、对唐玄宗李隆基的失望。

禁军是皇室的守卫军,一般来说只知道效忠皇帝,但如果有人带头就另当别论了,而这个人就是禁军统领,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的陈玄礼。

陈玄礼可以说是李隆基的铁杆粉丝,从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诛灭韦后和安乐公主开始,就一直跟着李隆基,亲眼目睹了“开元盛世”的开创和“安史之乱”动荡的全部过程。

但安史之乱是可以避免的。可惜李隆基因为宠爱杨贵妃使得杨国忠乱政,导致安禄山反叛朝廷,摧毁了大唐盛世,这一切让陈玄礼对李隆基失望不已,而他认为就是杨贵妃魅惑君王才造成的这一切,杨贵妃就是这场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所以杨贵妃必须死。


二、对杨国忠乱政祸国的斩草除根。

杨国忠无治国才能,却因为杨贵妃深受李隆基宠爱的原因而成为大唐的宰相。但杨国忠却没有宰相之能和宰相肚量。

在他任相期间身兼四十余职,在治国方面没有一点建树,但扫除异己、嚣张跋扈、专权误国、败坏朝纲等方面却是无师自通。

最重要的是他和安禄山的矛盾闹到李隆基跟前,即使是杨国忠无理在先,可还是会受到李隆基的袒护,而这也就成为逼反安禄山的导火索。


这样的国贼让陈玄礼愤怒不已。所以在马嵬坡杀死杨国忠父子后,陈玄礼坚持认为“贼本尚在”,因为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杨贵妃;况且在逃亡的途中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依然不减,这也让陈玄礼担忧不已。

他担心一旦朝廷平定安史之乱,朝局稳定后,杨贵妃很可能会为秋后算账。为了与其将来受制于人,还不如趁眼前的机会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所以杨贵妃必须死!三、以太子李亨为首的利益集团背后的政变策划。

李亨就是唐肃宗。但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深受奸臣杨国忠和李林甫的摧残。

自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开始,一直到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事变后的马嵬坡,李亨连续受到李林甫、杨国忠在政治上的相继发难,使得他政治地位极为孤立,不仅身心受到极大创伤,精神也受到很大的刺激。

所以如何在政治迫害中生存,并脱离这样的苦海就成了李亨的第一追求。而安史之乱正是李亨的绝佳时机。


当时李隆基逃往蜀中的护卫军有三千余人,但殿后的两千军队是李亨的人马,其中包括禁军精锐飞龙禁军;他的儿子李豫和李倓还是逃亡队伍中李隆基的扈从,在这样的机会下如果不把握,那就死了也活该。

所以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剑指李隆基,夺取皇位就成了李亨的政治手段。

当然,杨贵妃的死在于她自己的咎由自取。她不懂得约束自己的家人,不知道学习自己的前辈,最后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就成了必然。

但也是在马嵬坡兵变后,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扬镳,逃到灵武后继位为君,彻底摆脱了政治上的迫害,并提拔郭子仪等人收复长安,但也开创了唐朝藩镇割据,宦官祸国的开端!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杨国忠几个人的关系以及矛盾。借此了解他们的恩怨情仇,从而进一步了解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杨贵妃。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就不讲了,重点讲讲后面三个人

杨贵妃比安禄山小二十多岁,安却拜杨贵妃为干娘,正是凭着这一层关系,安禄山才坐到这个位置上。杨国忠也是这样。按理说,杨国忠与安禄山应该很团结才是。可事实是,杨国忠很忌惮安禄山,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三番五次找玄宗告状,说安禄山会造反,玄宗对此不予理踩。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他不惜逼反安禄山。派兵逮捕安禄山派往京师的使者,严加审训,逼其承认安造反的事实。应该说此时的安禄山,虽有反心,但顾忌玄宗的恩情,以及时机不成熟等因素,不打算立即造反。但经杨国忠这样一搞,出于自保不反也得反。此事朝中大臣看得清清楚楚,自然把安禄山造反的事算到杨国忠头上。安造反后,玄宗派兵守潼关,本应坚守不出。杨国忠由于私心作怪,多次劝说玄宗,要他下令出击,至使潼关兵败,众臣心里更是怒火中烧。当安禄山攻破长安后,文武百官一同逃难。压抑以久的怒火终于爆发。群臣杀死了杨国忠。杨国忠是以谋反的名义杀死的,即是谋反,那肯定是要诛三族的。而作为其妹,如果不杀,就说明杨不是谋反,是冤杀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保住杀杨国忠的正当性,防止其妹反攻倒算,杨贵妃必须死。另外,文武百官忍杨贵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杨贵妃自入官后,皇帝逐渐不理政事,杨家一门鸡犬升天,朝政日渐腐败。群臣对此都有意见,只是碍于玄宗的面子而已。借兵变之机杀死杨贵妃自然就不奇怪了。


姚武Yw

首先你要知道马嵬政变发生的背景和由谁发起何种目的。

马嵬之变发生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唐玄宗掌握的中央军遭遇重大失败,唐玄宗由首都长安逃往太子系所掌握的四川途中。

而为什么扬贵妃必须死。

由于杨贵妃深得唐丢宗宠爱,是做为掌权者存在的,是负责人。负责人没有管理好国家,是要为国家的失败负责的。结局就是第一掌权者退位,第二掌权者被杀。而为什么第一负责人不死,第二负责人要杀呢。

第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是男权社会。后宫干政本易引起不满。一个男人主导的社会更容易攻击女性掌权者。

第三个原因是,政变发起人是太子李享。自古中国都有孝道教育,弑父者为世不容。但是杨贵妃作为太子的后母没有任何思想的鸿沟可以格挡太子的杀气,反而是中国有嫡庶之分,后妻夺取原配地位的不被世人接受。而在李享作为唐玄宗三子,之前的大哥李琮二哥瑛都已死于宫斗,嫡庶矛盾不可调和。如今作为嫡子的李享掌权没有不杀父亲庶妻的理由。

第四个原因是,政变需要合理的解释,明确的针对对象。父为子纲父亲是动不得的,但是庶母是可以的。杀了庶母就能极好的震慑父亲的权威又不触及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违背人心,反而杀了掌权的女人正好顺应男权社会的人心。于公于私杨贵妃都是必死的,作为皇帝的女人既是社会的顶点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一旦原有秩序崩塌,首先被冲击的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杨贵妃没错,但是作为皇帝的宠信的女人帝国权力的顶峰之人,杨贵妃确实该死。

有人一定会说我答非所问,明明问禁军怎么说到太子了。我只想说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人在幕后推动的,无论太子有没有直接参与政变。从过程和最后的受益者来看,太子都是唯一的推手。

有时候世界的道理是说不明白的,太多的无辜者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被善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