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次永康東嶽廟,一座無人知曉的低調明清古建築,2018年近況怎樣?

腦洞人物史

整個晉中市目前有6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平遙城牆、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保存較好、且有遊客眾多,也有像介休東嶽廟這樣鮮為人知的單位。

說到東嶽廟,晉中市永康東嶽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在山西境內,除了晉中介休東嶽廟,還有晉城的玉泉東嶽廟、尹西東嶽廟、史村東嶽廟,呂梁的興東垣東嶽廟,臨汾的柏山東嶽廟和南撼東嶽廟等好幾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相比較它們,晉中市永康東嶽廟的“地位”相對要低一些,但這並不能遮掩這座廟宇的光芒。

中國有五嶽,之首乃東嶽泰山。泰山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某種神聖的地位。永康東嶽廟,儘管位於晉中市,但事實上,離太原市區很近,離太原南部城區主幹道長風街也就約20公里,開車前往很是方便,苗附近就是316省道。

永康泰山廟始建時間已不可考,據廟內碑文記述可知的最早一次修繕時期為元至正時期。廟現存佈局為山門、兩側門、鐘樓、鼓樓、山門後靠戲臺、東廂房、西廂房、正殿及兩側耳房。整體結構為正方形院落。它的古戲樓、磚雕、木雕、精緻的清代大殿能保存較為完好,和有些文物保護單位處於較為冷清地方不同的是,它的周圍有較多“煙火氣息”,住在不少居民。


太原晚報

亦文亦物講古建築:榆次永康東嶽廟存有清代戲樓與明代大殿,2018年保存怎樣?

永康村東嶽廟,典籍上的記載的確匱乏,在《山西旅遊名勝大辭典》上不過寥寥數字:“永康東嶽廟,在榆次市張慶鄉永康村,明代遺物,村正殿3間,東西配殿各6間,鐘鼓樓、戲臺”完畢。

其他呢?再也找不到任何關於它的文獻記載。所以,為了弄清楚它的實際保存狀況,我在2017年12月30日特地去了一趟榆次,找尋這座傳說中很經典的晉中清代鄉村廟宇。

天氣很冷,我自太原出發,沿濱河路一直向南,開車約1小時就順利到了永康村,當天還順便去看了飽受爭議的徐溝城隍廟、徐溝文廟(兩座古建築均為省保文物,明代作品,之前失修在網上爭議很大,到縣城後我發現城隍廟已修繕一新,文廟還在清理,後面講)。

村子臨近太原和晉中市,民居錯落,人口密集,絲毫沒有破敗凋零之意。

永康東嶽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道教宮觀,與我常看到的佛家寺院稍有不同,除在供奉諸神外,其他如格局、建築等倒也一樣。它在1981年被評為市級文保,後來選入第五批山西省保,始建年代是元朝,而現場的古建實際上均為清代,是一座格局完好、一進院落的遺構群,由南向北,依次分佈著山門、戲臺(與山門一體,倒座式)、正殿和東西廂房、朵殿、掖門和鐘鼓樓。

寺廟保存的不錯,周邊環境卻並不好。

永康東嶽廟的外圍環境不佳,廟前即是一條逼仄的村中公路,停滿了販貨的卡車和小三輪,山門頂部有無數的電線飄過,交織成網,寺前古建上也被掛上了香客們捐資助修的大紅橫幅。村內建設多,排汙系統少,更加上廟前人馬零落罕跡,就在鐘樓腳下便是一處下水道入口,地面上還殘留著不少周邊村民的家庭生活垃圾,牆體上的提示,表達了廟內對髒水隨意傾倒的不滿之情。

山門頂部的簡筒灰瓦已更換,丟失損毀的鴟吻還沒有補齊,寺廟地勢低窪,想必夏季時節也有被水包圍氾濫的危險,山門右側兩間房屋早年間被改造,如今擠滿了抽菸的老人,從屋內伸出的長煙囪和牆角堆積如山的蜂窩煤極有可能導致一場意外的火災來臨!

事實上,永康東嶽廟雖是一座省保古建,它的古戲樓、磚雕、木雕、精緻的清代大殿能保存的如此完好,卻也是十分不易,希望文保領域能多撥些修繕資金,將廟內的不和諧建築拆除,把有可能導致古建築失火的危險因素早日排除掉,不要等到災難來臨才來後悔。(古建解讀後文專推)。

喜歡就關注我,親眼目睹更多經典古建築的真實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