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臺詩案”是因為哪首詩引起的?

棠詩鬆詞

應該說烏臺詩案不是因為哪一首詩引起的,而是由蘇軾的上表引起的。

蘇軾同志從徐州調任湖州,照例要上表謝恩。作為變法反對派,這位老兄在作《湖州謝上表》的時候,一時糊塗,結尾夾了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御史臺的御史們多是王安石招來的新進勇銳之人,看到此表,有人摘引其中"新進""生事"等語參了蘇同志一本,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可是就憑這一兩句話也不行啊。恰在這時蘇軾的新詩集出版了。御史臺的新人們發揚潛心鑽研的精神,終於從他的幾首詩找了突破口,具體的詩句不再贅述,總之給了他一個謗訕新政的罪名。於是逮捕,入獄,審問。

這些御史新人本想置蘇軾於死地,多虧宋神宗還不算昏庸,當朝很多人替他求情,包括太皇太后曹氏、蘇軾政敵退休宰相王安石,以及一些變法派大臣(仗義呀!),最後神宗下令免除蘇同志一死,給他安排了黃州團練副使一職,接受勞動改造去了。烏臺詩案就此了結。

烏臺詩案可以說是政治鬥爭的產物,蘇軾是變法派和保守派鬥爭的犧牲品。

烏臺詩案有文字獄的意味,但又不同於清朝康熙雍正時期的文字獄。蘇案沒有十大酷刑,沒有株連九族,所以我們後世才能夠欣賞到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才能夠品嚐美味的東坡肉。




桃李春華

“烏臺詩案”是由蘇軾的多首詩文引起的,有人簡單將原因歸於《湖州謝上表》一文是不當的。蘇軾在湖州任上通過詩文公開“妄議中央大政方針”,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在此不討論新政得失),可以說已經引起臺諫兩司注意很久了。於是在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首上彈章,指出蘇軾四罪,稱他“鼓動流俗”“公為詆訾”“不服陛下之化”;接著,監察御史裡行舒亶、何正臣跟進,指責蘇軾“議訕時政”。

在宋代,只要御史臺一出手,連章彈劾,就是宰相也要下野,更不要說蘇軾一個知州事了。宋神宗下旨由知諫院張璪與李定主審,太常博士皇甫僎奉令往湖州押蘇軾回朝。這時候在京城的駙馬都尉王詵嚮應天府籤判蘇轍報信,蘇轍又派人給蘇軾報信,(光這一條通風報信,二人後來被處罰就不冤),但沒皇甫僎的人馬快。

十月,御史臺經過審理,建議判蘇軾兩年徒刑,但是由於這月太皇太后曹氏病重,神宗大赦天下祈福,流刑以下全部釋放,蘇軾自然也要無罪釋放。李定等人不願白忙活一場,堅持要懲處蘇軾,最終在十二月神宗做出決定,蘇軾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關於涉案詩詞,舒亶在最早的彈章裡就有提到:

1、“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諷刺朝廷青苗法;

2、“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諷刺朝廷考核官吏法律水平;

3、“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諷刺朝廷興修水利;

4、“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諷刺朝廷鹽法;

在審理過程中,又查出一批“謗詩”:

5、“先生獨何事,四方望陶冶,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這是寄給司馬光的詩,御史臺認為是在諷刺朝廷用人,為端明殿學士司馬光任相造輿論;

6、“嘉穀臥風雨,莨莠等我場。陣前漫方丈,玉食慘無光。”這是寄給黃庭堅的詩,依然在諷刺朝廷人事;

7、“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耕?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這是寄給王詵的詩,諷刺朝廷開運河;

8、“獨鶴不須驚夜旦,群鳥未可辨雌雄。”這是給劉恕的詩,諷刺朝中官員。

9、“恨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這個就比較厲害了,分明在諷刺皇帝這條龍不識人,自己只好去找別的“龍”了。


閒語

不是詩,而是《湖州謝上表》。此文是“烏臺詩案”的導火索。北宋官員上任要向皇上上書,以謝皇恩,蘇軾當時由徐州調往湖州任知州(知州即地方行政一把手),便寫了此書。

蘇東坡什麼人?千古奇才,一代文豪!即是文人,難免會有文人脾性,用筆刁鑽,仗著自己的才華將心中不滿寫入文章或抒於詩中。指桑罵槐、借用典故,拐彎抹角把人給懟了,易讓人心生不滿。

蘇軾究竟在《湖州謝上表》裡寫了什麼呢?以致被革新派的權監察御史何正臣抓住了把柄,下面列舉兩節:

節選一.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

蘇軾稱自己性格古怪,名聲也很微弱,才疏學淺,別人都有長處,而我毫無所長。什麼意思呢?革新派何正臣認為這是正話反說,是在標榜自己,先說自己不行,實為藉機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節選二.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蘇軾稱自己生性愚昧,跟不上形勢,和那些提拔快的官員沒法比。皇上看我這個人老了,也不會惹事生非,可以去地方做官。革新派何正臣認為這是暗諷革新派都是些惹事生非的官員,此為對革新派官員的人身攻擊。

當時神宗已三十幾歲,已不是當年的年輕皇帝,他不希望在兩黨之間權衡了,他要成為惟我獨尊的帝王。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嚴懲反對派。革新派中以權御史中丞李定為首的官員看準機會,將目標鎖定為蘇軾。

為什麼要選蘇軾呢?原因有三,其一:最主要蘇軾是反對派,他反對新法。其二:蘇軾當時已是文壇領袖,身邊彙集大批文人,而他聲望最高,影響最大。其三:寫過抨擊新法的詩文,這些詩文的流傳對新法的推行大為不利。

於是,以李定為首的御史臺官員把蘇軾出版過的詩文蒐集到一起,研究了四個多月,終於找出了把柄。李定共列四罪:不學無術、無視朝廷、蠱惑人心、詆譭聖上聲譽。聲稱因無視朝廷而要將其斬首。

朝廷派出欽差皇甫遵星夜出發,抓捕蘇軾。黃甫遵到時,面色鐵青,一言不發,僵持良久。還是蘇軾先開了口,稱:“蘇軾自來疏於口舌筆墨,著惱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敢辭,乞歸於家人訣別。”皇甫遵卻很淡定的答道:“不至於此。”

蘇軾於元豐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被送進御史臺的監獄。

這便是東坡遇難的背景和經過,歡迎各位留言討論,多多指教。


股海一舸

蘇軾在元豐二年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所做的《湖州謝上表》:

臣軾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於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賢。顧惟何人,亦與茲選。臣軾(中謝)。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法令具存,雖勤何補。罪固多矣,臣猶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許藉資而顯受。顧惟無狀,豈不知恩。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能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無任。

因為“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這句牢騷,被當時的御史臺給盯上,硬是從蘇軾的其他文集中七拼八湊出蘇軾不滿朝廷皇上的證據。後蘇軾被關押在御史臺獄受審,因為御史臺又有烏臺之稱,所以被稱作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的實質是蘇軾被捲入了王安石變法帶來的黨派之爭。蘇軾支持守舊,影響力又巨大,自然被變法派視為眼中釘,在烏臺詩案中,許多人被牽連,但最終只有蘇軾一貶再貶,受到嚴重的懲罰。


懶得起名的K君

呵呵,大家都說了很多,我就不重複了。烏臺詩案蘇軾之所以能夠保命,有幾點原因:1、神宗皇帝喜愛蘇軾,不想真的殺他,只是想挫其銳氣,消除新法阻力。2、太皇太后發話,曹太后深知宋仁宗就非常喜歡蘇軾,故要求神宗不得殺蘇軾。3、眾人營救,尤其是王安石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深合皇帝之意。4、太祖祖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這是最為重要的。

烏臺詩案裡還有些小趣事:1、蘇軾入獄前曾和兒子蘇迨約定,如果有死刑的消息就送魚,不然不送魚。而有一天蘇迨錢用光了就委託朋友送飯,但忘記交待不送魚的約定,但朋友卻偏偏送了魚,蘇軾看了之後大驚,以為要沒命了,提筆寫下了絕命詩給妻子及蘇轍,其中“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讓蘇軾真情流露。2、後來蘇軾有驚無險出獄了,但還是改不了本性,立即就來了首詩諷刺“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意思是說老子不陪你們這些小人玩了。呵呵,蘇軾就是蘇軾,沒有這些劫難我們也看不到後面更精彩的詩詞大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