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秦腔劇目甘肅保留著而陝西卻沒有?

龍之傳人之傳人

對於傳統劇目的保留,存在著一個傳承與發展的問題,秦腔最為中國戲曲集大成者,這裡我們先拋開陝西和甘肅人為的設置的地域偏見,單就傳承和發展對秦腔的重要性先做一闡述。

我們知道,中國戲曲的最大特點是程式化和虛擬化,一切表演都是基於這兩點展開的,而從秦腔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雖然她在不停的吸收和借鑑姊妹藝術的精華,但是卻沒有丟棄它固有的意識形態,諸如“三尻子”、“三鞭子”、“鞭掃燈花”等秦腔特有的程式動作,而這些個程式動作不是作為個體獨立的存在的,而是通過具體的劇目來由個體的演員呈現出來的。從此可以看出,傳承在秦腔的發展歷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秦腔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具有粗放性和自由性的特色,因此在其發展歷程中以及劇本的傳播上具有很大的不嚴謹性,這種不嚴謹性一是因為過去秦腔從業者文化水平低造成的傳播誤差,二是因為過去資料保存上的條件限制造成的。而這種誤差就需要在發展過程中加以矯正。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傳統戲是秦腔的根,沒有這個根,秦腔就如同無根之水,沒有生命力的。尤其是秦腔經歷了上世紀的沉淪,出現了人才斷層,劇目流失的嚴重現象。因此上在出人出戏上需要下大力氣,培養具有紮實的基本功和能夠靈活運用程式動作的優秀演員。這樣在傳統劇目的保留上就顯的尤為重要。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現實情況是目前秦腔在甘肅的生存環境要優於陝西,這就促使甘肅的秦腔界或是陝西的在甘肅發展的秦腔劇團,要保留群眾看得懂,喜歡看的傳統骨子老戲,只有這樣才能在人才培養和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秦腔鬚生

我發現現在還有許多年輕人喜歡秦腔,特別喜歡看秦腔,只是電視臺的廣告太多,嚴重的影響了觀眾觀看秦腔的興致,生活節奏這麼快,年輕人的時間很寶貴。不願看廣告,索性也就不看秦腔了,所以陝可的秦腔就不太繁榮了


隋帝

這個問題本身就提的很矛盾,就秦腔的傳統劇目來說,甘肅省秦,蘭州市秦,天水市秦又有幾本戲可演,也就西和一家劇目教豐富,但是西和的戲不管數量和質量和陝西周至劇團差距甚大,西和劇團也是近幾年才走到寶雞,但是周至劇團確實名揚甘肅各地


苦海慈航11

是你沒有見到並非沒有,這些保留劇目都存在一線劇團,或民間劇社,沒有得到電視媒體的宣傳而已,早些年我們縣劇團演出劇多達五六十本戲,演出半月不重演,省級劇團在我們這演過五天,後邊全重演,水平果然高,精雕細琢,劇目不多十來本戲,現在很多老藝人已年老,或不在,戲曲也不景氣,傳承成了問題,很多縣劇團生存都有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